作者:核实中..2009-10-17 14:29:38 来源:网络
用江苏宜兴丁蜀镇所产的一种质地细腻、含铁量高的特殊陶土紫泥烧成的无釉陶器,也指这种陶器的质地。其胎质坚实细密,颜色为红褐色、淡黄色或紫黑色。主要产品足茶壶。紫砂区别于一股概念的陶器。首先是原料与—般陶器所用的粘土不同.而是高岭—石英—云母类粘土。其特点是含铁量高,同时还只有多种矿物元素;其次是烧成温度比一般陶器高。介于1100℃~1200℃之间。由于胎体由石英、赤铁矿、云母等多种矿物质组成.高温烧造时各种矿物质通过分解、熔融、收缩发生了质变,产生大量团聚体及少量断断续续的气孔。经科学检测其气孔率介于陶器与瓷器之间、吸水率小于2%。紫砂陶化学成分的组成注定了其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突出表现在它的透气性适当,耐热性和隔热性强,冷热骤变时不易炸裂。紫砂起源于明代中时,其迅速勃兴是由于明代饮茶方式由烹点饼茶改变为冲泡散茶。泡茶需用新式茶具茶壶。紫砂的特性可使茶味得到最佳发挥,最适合制作茶壶;并且因紫砂的可塑性强,茶壶造型可随心所欲地变化。紫砂壶逐渐被精于茶理的文人土大夫所关注,并有人参与设计制作,赋予它文人艺术品的性质。史籍记载最早的紫砂艺人是明代正德年间的书童供春,此后有万历年间的“四大家”董翰、赵良、元畅、时朋,成就最高的是时朋之子时大彬,他的作品,标志着紫砂壶艺的成熟。大彬的弟子李仲芳、徐友泉也是明代制壶名人,清初则以陈鸣远为代表,清嘉庆溧阳县宰、书法篆刻名家陈曼生对紫砂艺术的发展升华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他设计,制壶艺人杨彭年等人制作的紫砂壶,世称“曼生壶”,开创了紫砂壶艺与诗、书、篆刻相结合的新路,历代工匠都有在壶底、壶把下方等处落名款的习惯,明代多为阴刻,清代改为铃印,墓葬出土所见最早的一件紫砂壶,是南京市博物馆藏南京中华门外明嘉靖十二年太监吴经墓出土的提梁壶,此壶泥质较粗,泥色紫褐,沾缸坛釉泪,从而证明史籍记载早期紫砂器夹装匣钵,与缸坛等器同烧的事实,紫砂壶多用手工制作,以泥片镶接法成型,也有模制的,造型变化多样,不受时代局限,有简洁的几体形体,也有只取梅桩、竹段、瓜果等自然形象的造型,清康熙、乾隆年间尚有造型、泥色皆模仿自然的象生器。在紫砂器上施加装饰出现于清初,多为用竹刀刻划铭和绘画。铭文内容有诗句。也有仿商周青铜器铭文。绘画有梅、兰、竹、菊、山水、人物等。紫砂一般不施釉,清乾隆至道光年间,一度有在紫砂器上施宜钧釉、用珐琅彩绘图案和器表包褐的装饰,还有用黄、褐两色泥相绞做成的绞泥紫砂器以及用浅色泥在紫褐色器物上绘画的泥绘工艺。除了各式茶壶,紫砂还用来制作茶杯、花盆、文具、挂屏或陶塑等。
来源:网络
|
-
-
名人堂
-
-
艺术展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