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篆刻创作三段论

        作者:核实中..2009-10-13 16:19:19 来源:网络

        作为一名篆刻家,不仅需要书法家的笔墨功夫和文学文字涵养,还需要仄仄有声的用刀功夫,更需要情感持久力。对同一文字素材而言,其创作时间,篆刻作品的完成要比书法作品的完成持久得多。篆刻家须有创作冲动方面的耐力的控制力。这是篆刻作品的创作过程所决定的,它包括构思、设计、镌刻、拓印等程序。

        构思是任何一门艺术必不可少的一环,即“意”在笔先,只是时间长短不同而已。有时“踏破铁鞋无觅处”,有时“得来全不费功夫。”因它是无形的,捉摸不定的。而且贯串篆刻创作的全过程,本文暂且不论。现就有目可睹的,呈现具体形态的部分,作一简要的分析,我们就不难看到:篆刻创作可分为笔墨――刀石――拓印三个阶段。



        无论是人家预先给你的印题,还是篆刻家自己情有所感,意有所发、面对不同的印文,不同的印材形式,或朱或白,或工或写,或方或圆,或大或小,或虚或实,或巧或拙,或疏或密,或离或合,或轻或重,或长或短,都要根据不同的印文内容、字数的多少和印材形状,选择不同的字体,作一番摆布。这一过程是靠饱蘸墨汁的笔和纸或石的不断磨擦来完成。为了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有的需要勾勒几次,甚至几十次。吴昌硕每作一印,事先必静坐默想,反复构思,对于如何分朱布白、虚实相配,一一了然于胸,然后执笔起稿。起稿后还要再三推敲,有时数易其稿,直到完全惬意后才复印到石上去。赵古泥,一印入手,必先篆样别纸,务求精美,少有未安,辄置案头反复布置,不惜积时累日,数易楮叶,必使安详豫逸而后奏刀。

        有些篆刻家不起笔墨印稿,用刀直接在印材上刻就。这并不等于笔墨的消失,只不过简化一道程序而已。在镌刻的过程中,始终要体味笔墨精神。



        一方印,不管笔意如何丰神流动,不管章法安排得如何疏密相间,还是要通过刀和印材的不断撞击来完成。刀刃的厚薄、锐钝、冲刀切刀的选择,运刀的刚柔、轻重、徐疾、深浅、转折、曲直等现露出来的形态,往往与笔墨所体现的虚实疏密等形式,有着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观照关系。用刀角推冲运行,刻出的线条扎实挺拔;用刀刃披削运走,刻出的线条流畅秀逸;用刀侧紧贴线条徐徐推进,刻出的线条凝重苍古;刀口锋颖衔接含蓄,刻出的线条浑厚持重;刀口厚重;朱文宜深,线条丰腴。刀势外露,则方拓雄劲,刀势内蕴,则朴拙肃穆。

        在运刀镌刻地,还要考虑印材的受刀能力。金玉之坚、犀牙之韧,即使训练有素的印工、强作数字,也难以达到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就是篆刻家用是最多的石料,也有各自不同的性质。石性细腻谨密,运刀的起伏变化可大些,石性干燥易裂,则要掌握好运刀的轻重快慢,特别是较细较密之处,更要留意,以免爆裂而坏。

        自明代文何开创刻制边款后,边款在篆刻艺术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成了一个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特别是丁敬所创的切点当划的边款表现技法,成字在胸,不用着墨,下刀自如,随意所施,简洁利落。切刻一点,便为一笔,不作饰改,神态毕露,富有刀味。由于字的大小不一,刻的速度有快有慢,于是分行布白,也不受行列所拘,时而连,时而断,时而疏,时而密,气息贯通,变化无穷,使篆刻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印材经过刻划以后,反文的印面虽具有浮雕似的艺术效果,但人们还不能领略篆刻艺术的特有风貌。即使尚可鉴识的边款,椎拓与否的艺术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正如刻在木板上的图画和摄入底片的图像,除版画家和摄影家自身外,人家很难看出其美丑来。篆刻也如此,需要上等的印泥,将刻在印材上的印文钤印在纸上。钤印不仅要清晰准确,而且要有丰润腴美的质感,如果不注意方法,用力过重过轻,蘸印过深过浅,不讲究印泥和宣纸的质量,印文线条都会变样。钤出的印模糊不清,枯稿走形,直接影响篆刻的艺术质量。如果用一般的办公印泥拿来钤盖,定然走油失神。

        钤印,在书画创作中也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印文、印风、位置、多少,在书画作品中起到很大的作用,犹如一颗小小的秤砣,却可以调整作品的重心,有时可以救活一幅书画作品,使其起死回生。



        我们之所以这样划分篆刻创作阶段,只是为了使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篆刻创作整个过程罢了。其实,三个阶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创作思维过程应该是同步的。笔墨段的创作应当顾及刀法的运用,刻刀在石面上的挥洒,也必然要最大限度地体现笔墨精神,而拓印的高下则直接影响笔墨、刀石效果的呈现。

        通过篆刻创作过程的剖析,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其一,刀石是篆刻艺术创作的主体

        篆刻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最大的特点就体现在刀石上。严格推究起来,笔墨段可列入书法范畴。拓印段,可以由掌握一定技法的他人完成。如今人将汉铜印钤盖在纸上,同样富有艺术效果。唯有刀与石变幻莫测的撞击,才能使印面文字无比生动起来。一方用毛笔写在纸上的篆印,与一方用刀镌刻后钤盖在纸上的篆刻作品相比较,其艺术效果是迥然不同的,前者是平面的;用刀镌刻后就打破了这种平面,使印文凸凹出来,立体起来,多了一层耐人寻味的“金石气”,这正是篆刻特有的艺术韵味。

        今人论及刀法时,往往简单地归结为冲刀、切刀和冲切结合三大刀法。其实,在实际运刀过程中,何止这三种刀法,古人的用刀十三法,实不为过。“行而不知”的“舞刀法”。“迹外传神,熟极生巧。”刻刀在石面上的挥舞,全凭刀功精湛,造诣独特的篆刻家,在运刀过程中,变汇通融,挥洒自如,任其自然,达到心手两忘、入妙通神的艺术境界。

        历代的篆刻大家,都在苦苦地寻求附合自己个性、得于开创印风的刀法。如果没有碎点切刀法的运用,就没有丁敬的朴拙苍劲清峻简静;如果没有运刀披削,就没有吴让之的酣畅洗练、刚健遒劲;如果不是钝刀硬入,就形不成吴昌硕的雄浑苍莽、厚重古拙,如果不是薄刃快入,就不可能形成黄牧父的圆劲挺拔、犀利险劲;如果没有单刀直入,就不可能有齐白石的洒脱不羁、神采飞扬。难怪古人惊叹:“刀法有三,游神为止,传神次之,最下象形而已。”光体现笔墨趣味,而无刀韵石味,只能列为“最下”。篆刻家的手中,比书法家多了一支“铁笔”,何不尽情地发挥其优势呢。

        其二,笔墨是篆刻家的基本功

        篆刻家如果缺乏笔墨功夫,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有关笔法、章法的重要性,已有很多论述,恕不一一列举,甚至有些过激之嫌。设计好印稿,是创作篆刻作品的基础。篆家本身富有美感,既有象形因素,更有抽象感。线条厚实,结体多变。可方可圆,可长可短,可增可减,富有装饰性,再加上字与字的妥贴安排,置于印面各异的形式中,形成一个整体,构成一幅幅“春花舞风”、“寒山积雪”的图画。篆刻家也理应刻刀体现出筋骨血肉俱备的笔墨韵味。

        其三,拓印是创作者与欣赏者的最佳媒介

        一方经过篆刻家镌刻的石章,应该说是一件完整的艺术品。但要全面清晰地显现其艺术效果,让人欣赏其艺术底蕴,尚赖拓印这一阶段。书画创作中,有墨分五色之说,篆刻作品在钤盖时,由于蘸印泥的多少,用力轻重的不同,所垫物的硬软差异,也会出现颜色的不同深浅,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就其色彩而言,篆刻要比书法在丰富,书法是黑白二色,篆刻却有红黑白三色。这也是边款(黑色)在篆刻创作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的原因之一。一幅红黑相同的印屏比尽是红色的印屏更富有节奏感。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0(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9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