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龙泉窑青瓷概述

        作者:核实中..2010-01-11 16:22:03 来源:网络

        龙泉窑历史悠久,
        窑场众多,
        分布范围很广,
        生产技术高超,
        产品远销国内外,
        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名窑。


          龙泉窑开创于西晋,
        结束于清代,
        连续生产时间长达一千五百年,
        是中国所有瓷窑中生产年代最长的一个窑。
        文物考古工作者反复调查发现,
        龙泉窑址广泛地分布在浙江省南部的龙泉、庆元、云和、景宁、丽水、遂昌、松阳、缙云、武义、青田、永嘉、文成、泰顺等十多个县市,
        以及福建省的浦城、松溪等县,
        现在已经发现各时期的龙泉窑瓷窑址500多处,
        形成一个窑场众多、分布范围很广的瓷窑体系。
        龙泉窑不仅窑址多,
        而且产量大,
        许多窑址的瓷片和窑具堆积如山,
        引人注目。
        经过考察,
        龙泉窑都用龙窑烧瓷器,
        1979年我们在龙泉大白岸山头窑发掘的一座龙窑,
        窑长82米,
        宽2米左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组在安福金霸坨窑址发掘南宋前期的一座龙窑,
        长72米,
        宽1.85-2.30米。
        根据保存在窑底上的匣钵计算,
        一窑可装烧碗盘3万多件,
        生产量很大。


          龙泉窑的中心产区在龙泉,
        现已发现瓷窑址350多处,
        其次是庆元、云和和丽水。
        在庆元县的上羊、竹口、新窑,
        云和县的水碓坑、赤石、大田坪,
        丽水县的吕步坑、保定等地都发现了瓷窑群。
        龙泉不仅窑址多,
        而且工艺技术高,
        出现了大窑、溪口等名窑。
        大窑是龙泉窑的主要集中地,
        从高际头、大窑到坳头村沿溪5公里的山坡上,
        共有瓷窑址53处,
        多数瓷窑的生产年代从宋代开始,
        延续生产数百年,
        而且瓷器制作之精细,
        造型釉色之优美,
        也大大超过其他窑场,
        所以将分布在丽水、温州地区的这一类瓷窑定名为“龙泉窑”是非常恰当的。


          龙泉在浙江省的南部,
        北与遂昌县、东与云和县、南和庆元县接壤,
        西南同福建省的浦城县交界,
        是浙江与福建交往密切的一个县级市。
        龙泉自宋代以来历属处州府,
        现在属丽水地区。


          龙泉境内山岭连绵,
        森林茂密,
        瓷石等矿藏资源极为丰富,
        又是瓯江的重要发源地,
        所以不仅为制瓷手工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燃料和水资源,
        而且还为产品的销售提供了水路运输便利,
        自然条件十分优越。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这丰富的自然资源,
        烧制出名闻中外的龙泉青瓷。
        龙泉窑在我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是我国陶瓷史上的一颗明珠。


          龙泉窑的制瓷作坊大多数建造在河流或溪沟两旁的山麓上。
        窑匠们在山的缓坡上建龙窑,
        窑旁小块平地造作坊和住宅,
        窑和作坊连在一起,
        布局合理,
        操作方便;山上有树木,
        附近有瓷石矿,
        生产瓷器所需的原料,
        燃料取用方便;附近的溪水与河流,
        既可为作坊提供工业用水,
        又可通过船筏等水上运输工具将产品运往销售地。
        制瓷作坊地点的选择是很理想的。


          多管瓶和盘口壶



          多管瓶

          多管瓶由唐、五代十国时的多角瓶演变而来,
        是宋代龙泉、庆元一带丧葬时用的冥器,
        在宋墓中常有出土。


          北宋早期的多管瓶制作精致,
        器形优美,
        它的基本形态是直口、短颈、宽肩、瓜腹、圈足,
        也有是盘口、细长颈、肩颈间装四个菊花纹系的。
        腹部用并行的双直线分成多格,
        刻划仰莲或覆莲,
        也有刻饰牡丹的,
        瓶上有盖。
        黏接在肩部的管,
        有五管、六管、七管或十管的。
        其中以五管为主,
        十管的很少见。
        管作花口,
        外壁削成多道直棱,
        接着出现上腹分成两级形似三节葫芦的多管瓶,
        瓶的下腹刻多重仰莲,
        上腹两级分别刻莲瓣纹和斜线纹,
        也有完全刻直条纹的。


          盘口壶

          北宋早期的盘口壶为浅盘口、细长颈、深腹,
        到北宋中晚期,
        盘口慢慢加高,
        颈渐渐缩短变粗,
        腹部向椭圆形发展,
        肩腹部刻划缠枝牡丹、花卉:、莲瓣和直条纹等。
        英国大维德博物馆收藏的——件北宋中期偏晚的带盖盘口壶,
        盘口较深,
        椭圆形深腹,
        颈较粗,
        肩颈交接处有双耳,
        是北宋中晚期交替时的代表性器物。


          在龙泉、庆元一带的宋墓中常常是多管瓶、盘口壶和注子等成组出土,
        人死后用这些器物殉葬,
        以祈求死者在阴间过着粮食盈仓、天天饮酒的生活,
        并庇护子孙长命宝贵,
        福寿无量。
        在同一个暮中陪葬的多管瓶、盘口壶,
        在器形纹饰和胎釉的原料、颜色等方面往往有相同之处。
        庆元县文管会收藏的多管瓶、盘口壶,
        在胎釉色泽、盖的形状和纹饰等方面都相同,
        在当时很可能是一起生产,
        分组出售和随葬的。


          多管瓶、盘口壶等冥器在龙泉和庆元竹口一带的宋墓中出土很多,
        是龙泉根据当地的丧葬习俗需要而生产的。
        它们由唐、五代的多角瓶、盘口壶发展演变而来,
        到了南宋后期转变成龙虎瓶、脉络清楚。


          这类龙泉窑特有的器物,
        流散到日本、英国、菲律宾等许多国家的博物馆、美术馆,
        成为他们的重要藏品。
        过去因对它们的出土情况不明,
        同时在纹饰和胎釉色泽上与同时期的越窑青瓷有相似之处,
        所以曾经一度把它们定为越窑的产品。
        但是在对慈溪市上林湖、杜湖、鄞县东线湖等地五代北宋的越窑窑址进行反复调查时,
        都没有见到多管瓶的瓷片,
        同时在宁波、绍兴一带原越窑主要产地的宋墓中,
        只出土青瓷、青白瓷的注子、盏托、碗、盘、粉盒等日用瓷和铜镜,
        在少数墓中也出土装粮食的粮罂瓶或多角瓶,
        而没有发现多管瓶和龙泉宋墓出土的那种盘口壶,
        就是同属处州的丽水、松阳、云和等县市也很少出土多管瓶、盘口壶。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
        它们不是越窑、婺州窑的产品,
        而是龙泉窑特有的一种产品。

         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的优质瓷的产生

          南宋时江南人口激增,
        经济发展很快,
        尤其是浙江、苏南一带发展更快,
        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出现了“苏湖熟,
        天下足”的农田高产区。
        同时丝绸、纺织、金银、玉石、印刷等手工业也很发达,
        商业繁荣。
        在京城临安(今杭州市),
        更是万物所聚,
        应有尽有,
        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说她是“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皇室、官僚和豪富的生活穷奢极侈,
        靡丽成风,
        “自淳右年来,
        衣冠更易,
        有一等晚年后生不体旧规,
        裹奇巾异服,
        三五为群,
        斗美夸丽”。
        南宋前期龙泉窑生产的厚胎薄釉单面刻划花瓷器,
        质量不高,
        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南宋中期,
        在皇室、官僚的支持和瓷业匠师们的努力下,
        大窑等地的龙泉窑学习吸收南宋官窑的先进技术,
        从胎釉配方、造型设计、上釉方法、装饰艺术到装窑烧成都进行了重大的改变与提高,
        生产黑胎厚釉与白胎厚釉两类优质产品,
        把我国青瓷生产技术推向高峰,
        龙泉窑声名远扬。


          胎料的改变

          龙泉窑瓷器的胎,
        以前都按照浙江的制瓷传统由瓷土——种原料做成,
        胎内二氧化硅(Si02)含量高达74%以上,
        三氧化二铝(Al2O3) 则在19%以下,
        属于高硅质原料,
        所以胎较厚。
        现在改用瓷石和紫金土两种原料配成。
        紫金土中氧化铝的含量较高,
        尤其是大窑黄连坑的紫金土,
        经过淘洗,
        内含三氧化二铝(Al2O3)28.59%、二氧化硅(SiO2)50.03%、氧化铁(Fe2O3,
        )15.21%。
        胎内铝含量的增加,
        能提高胎的抗变形能力,
        适宜于生产大件器物和薄胎器皿。
        所以在龙泉大窑、溪口的——部分瓷窑中,
        能生产与宫窑相同的胎厚仅1毫米的薄胎厚釉高档瓷器,
        即黑胎厚釉青瓷。


          在这类瓷器中,
        胎中铁的含量高达3.5%—5.0%,
        多数在4.0%以,
        上,
        并用还原焰烧成,
        所以多数瓷胎灰黑如铁,
        通称“铁骨”。
        同时器物口沿因釉层较薄,
        在胎色的衬托下,
        变成焦黄和奶白相杂的黄色,
        而圈足底端无釉处,
        在烧成后期冷却阶段经过二次氧化呈现黑褐色,
        俗称“紫口铁足”。


          釉料和施釉工艺的改革

          龙泉窑以前用的青釉含钙量高达1 3%—16%,
        而钾钠含量仅为3.8%左右,
        属于高钙质釉。
        这种釉的特点是:高温中黏度较低,
        易于流釉,
        釉层薄,
        透明度较高,
        釉面光泽强,
        外观如同玻璃一样。
        南末中后期改用钙钾釉,
        釉中钙的含量大为降低,
        钾钠含量明显提高,
        其中白胎厚釉青瓷中钾钠含量高达4.8%—7.6%,
        使青釉厚而不流,
        气泡不致变大,
        从而获得一种丰满古雅的风格,
        这是釉料配方上的一个重大成就。
        同时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先进工艺。
        当时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两类优质产品普遍上釉三四次,
        釉层丰厚,
        滋润如玉,
        内外两面釉层的厚度大大超过胎的厚度。
        由于釉层中存在着不同量的钙长石,
        残留石英和小气泡等,
        使进入釉层的光线发生强烈的散射,
        釉的外表具有一种柔和淡雅、如同玉石一般的美感,
        而厚厚的釉层更加强了这种美的效果,
        使粉青釉瓷器像美玉雕成似的,
        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


          此外,
        在原料的粉碎、淘洗、陈腐、成型、装饰和烧成等方面都有重大的改进。


          这时的主要产品有黑胎厚釉青瓷与白胎厚釉青瓷两种。


          黑胎厚釉青瓷只有龙泉大窑、溪口少数几个瓷窑生产,
        产量少,
        瓷器的生产工艺完全是承袭南宋官窑的,
        所以器形、纹饰和胎釉特征都与南宋官窑相同。
        只是两窑都用当地的瓷石和紫金土做坯,
        所以胎的化学组成上差别较大。
        同时大多数龙泉黑胎青瓷的烧成温度比官窑的高,
        故胎骨坚硬,
        釉中玻璃相较多,
        釉层比较透明。
        至于烧成温度偏低的粉青釉瓷器,
        外貌则与南宋官窑一模一样,
        难以区别了。


        白胎厚釉瓷器是这时龙泉窑的主要产品。
        它的制作工艺也是吸收南宋官窑的,
        但有创新。


          例如胎,
        虽然也用瓷石和紫金土二元配方法,
        但紫金土的用量少,
        所以胎中二氧化硅的含量为63%—74%,
        三氧化二铝的含量在18.36%—24%之间,
        属于高硅质,
        故胎比黑胎青瓷厚,
        胎内铁的含量多数在2%—2.5%,
        胎色白中泛灰,
        圈足着地部分和塑像的脸手等无釉处,
        呈朱红色。
        釉也用钙钾釉和采用多次素烧多次上釉的厚釉工艺,
        但釉中铝、钙的含量比黑胎青瓷釉低,
        胎釉的膨胀系数接近,
        多数釉层不开片。
        由于胎的颜色对釉的呈色起衬托作用,
        白胎青瓷胎色白,
        所以釉色青翠,
        其中占多数的粉青色釉,
        釉层柔和滋润,
        犹如美玉雕琢而成,
        配以优美的器形,
        深受人们的喜爱。
        另外在氧化焰中烧成的蜜腊、鹅皮黄、芝麻酱等黄色釉,
        釉层滋润如堆脂,
        釉面精光显露,
        别有一种风韵。
        瓷器品种丰富,
        除有大量的碗、盘、杯、注子等饮食器皿外,
        还有灯盏、渣斗、薰炉、罐等日用器,
        笔筒、笔架、笔洗等文具,
        花瓶、烛台、香炉、佛像、八仙等陈设瓷和祭器,
        以及象棋、鸟食罐等等。
        瓷器造型优雅大方,
        许多瓶炉的式样如尊式瓶、觚式瓶、琮式瓶、贯耳瓶、弦纹瓶、鼎式炉、樽式炉、簋式炉和鬲式炉等,
        系模仿古代铜器玉器的形式,
        端庄优美,
        艺术造诣很高。
        同时制作精细,
        成型时匠师们尽力将瓷胎做薄,
        还把引人注目和不易变形的器口和圈足的底端修整得很薄,
        给人以轻巧的感觉。
        瓷器的质量大大提高。


          白胎厚釉和黑胎厚釉青瓷深受人们喜爱,
        供皇室和官僚使用。
        杭州凤凰山东麓南宋皇宫遗址、绍兴攒宫宋六陵墓地龙泉窑白胎厚釉青瓷碎片的发现和在官僚墓中两类高档厚釉青瓷的不断出土,
        便是有力的物证。


          大窑等地生产白胎厚釉青瓷的先进技术,
        很快地传播到金村、梧桐口、上严儿、安福、安仁口、周洋、源口和庆元县竹口、云和县水碓坑等地的许多瓷窑,
        生产量大大增加,
        产品除供应国内外,
        还作为贵重商品大量外销,
        龙泉窑名扬中外。


          在元代,
        龙泉窑完全生产白胎青瓷。
        人们对瓷器质量的要求没有南宋时那样高,
        所以瓷胎渐渐变厚,
        釉层变薄,
        普遍上一次釉,
        瓷器的制作不及南宋时那样精细。
        但是胎釉配方没有改变,
        胎中铁的含量有所降低,
        胎釉中钾钠含量增加,
        釉层比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青瓷要丰厚滋润,
        而且普遍采用刻、划、印、镂雕、堆贴等多种手法来美化瓷器,
        纹饰题材丰富,
        深受人们喜爱,
        产品畅销国内外。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