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谈数码技术条件下摄影师的文化素养

        作者:核实中..2009-12-25 16:03:44 来源:网络

        数码技术的不断进步,给传统摄影理论和摄影技术带来巨大的冲击。许多习惯了使用传统相机的摄影师,面对着新的技术和创作手段,表现地不知所措, 看不懂数码相机上的标记,看不懂镜头的数据。一时间,好奇、疑惑、恐惧、惧怕、排斥、试探、赞许,全都在心中相互的倾扎。而另一些摄影人则很快掌握了这项新技术,大胆使用数码摄影手段,创作出了一些传统手法无法比拟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在今年的第二十届摄影艺术国展上,专门设有一项数码创作奖项, 使数码摄影创作堂而皇之登上了国家级的艺术殿堂,这无疑就是对这种新技术的肯定。不管是肯定也好,否定也好,还是观望也好,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已是势不可挡的趋势。因此,现代摄影师应该重新审视数码摄影条件下,自身的文化素养问题,认真研究数码摄影技术究竟给摄影人带来那些理论和技术上的冲击?如何掌握这些理论和技术,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迫使每一个摄影师都必须仔细地思考。

        一、 数码摄影的优点和不足

        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最明显的优势是快捷和方便。数码相机的拍摄和观看可以同时进行,没有冲洗和打印相片的等待时间。这一点在新闻摄影用途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可以边拍摄边发稿,提高了发稿的实效性,是传统摄影技术无法比拟的。

        2、后期制作灵活容易。数码摄影的后期制作,是在电子暗房里,利用电脑的画面编辑软件,按摄影者的创作意图调整和改善画面,电脑提供的强大图像处理功能,可创作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制作出超乎寻常的摄影作品,按一些有经验的数码摄影使用者的说法,数码摄影创作可以异想天开。

        3、长期使用可以节省费用。对于传统摄影手法来说,如果拍摄了一张不能用的底片,那将是既浪费了胶片有浪费了冲洗和扩印的经费。对数码摄影来说这根本不是问题,您可以简单地从内存中清除不想要的图像。这对于那些胶片使用大户来讲,如果运作好,可以节省大量的胶卷和扩印费用。

        4、技术上讲,数码相机的曝光区域要比传统相机好得多。即使底于2.5档的曝光不足或超过2.5档的曝光过度,数码摄影所拍摄的画面仍能够接受。

        虽然数码摄影有以上的优势,但是这种新技术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它的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照片质量有待提高。由于受数码相机影像处理器的档次和内存大小的影响,数码摄影制作的画面质量还没有达到完全取代胶片制作画面的质量标准。特别是底档位的数码相机,保证画面质量的尺寸只有3.2英寸。但是高档的数码相机如:尼康D1、佳能D30等相机所拍摄的画面质量已接近胶片制作的质量,已经成为专业摄影人员的标准配置。但其昂贵的价格,使大量的业余爱好者只能望机兴叹了。从最近科隆影视器材展览会上传来的消息,目前像素在10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已经上市,数码相机拍摄质量已接近传统135相机的质量,这对传统相机发起了新一轮冲击。

        2、拍摄过程的延时缺陷。由于一些低档数码相机在拍摄时需要一定的时间处理和存储图像,这期间不能再进行拍摄,只能等到图像处理完毕才能进行下一次拍摄。这样一来往往错过很多很好的瞬间。但是高档专业相机具有特殊的功能,允许在一定的规律下快速连拍。目前,市场上把缩短延时作为一种具有更好特性的数码相机来出售。我们相信,随着数码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得到较好的解决。目前,高档数码相机拍摄已达到每秒10几张的速度。

        3、技术设备复杂。由于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相比,需要的设备不同。在购买数码相机以后,还要购买一台电脑和一台质量相匹配的数码打印机。另外,还需要一些图画编辑软件以及一些便携式的存储器。在制作方面,需要电脑和画面编辑方面的知识。

        二、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区别

        1、成像原理的不同;传统的摄影成像原理,是通过控制光线和快门,决定通过镜头的曝光量,在胶片上的银盐产生化学反应,在底片上产生景象的潜影,然后冲洗和扩印,或者制作成幻灯片。银盐颗粒粗细决定着画面的清晰度。而数码技术的成像是通过CCD或CMOS电子元件记录光信号,并通过二进制的数字构成影像,其表述影像质量的指标也从线对数变成了像素和色彩深度。CCD的像素数就成了决定画质的重要因素。像素数越多,CCD的面积越大,图像质量就越高。数码相机的像素一般都在三四百万像素左右。而传统相机(135相机)的胶片像素就达1200万像素,120相机更可达6500万像素左右。数码相机的精度由二部分组成;像素+色彩深度。所谓色彩深度,就是每一种颜色色别和灰度的细分程度。其数值越大,精度越高,色彩就越丰富,成像质量就越好。

        2、数码摄影的记录方式不同;传统摄影技术的记录方式是传统胶卷相机将所拍摄的图像存储在胶卷上,而数码相机则是将所拍摄的图象以像素的形式存储在数码相机的内存或存储卡中。像素是构成数码图像的最基本元素,它们是数码图像最基本的单位,数以千计的像素就构成了栩栩如生的数码图像。图像存储介质分三大类:(1),以硬盘、软盘为代表的磁性材料。(2),以内存为代表的储存芯片。(3),以CD-ROM为代表的记录材料。图像的存储格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JPG格式;翻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文件交换格式。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图片存储格式。几乎所有得数码相机都支持这种格式。这是一种有损压缩格式,经过压缩的图像,必然对图像的信息是有损失的,它有可能引起色彩的失真,也不适合打印高质量的图像,广泛的运用于报纸、杂志等对色彩要求不高的印刷业。(2)、TIF格式;翻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标记图像文件格式。这种格式是一种无损的压缩格式,其特点是:保存后细节丰富,色彩亮丽不失真,在做图像处理时可支持多通道记录,适合打印高质量的图像。(3)、BMP格式;翻译过来的中文意思是:比特图格式。他可被多种图像处理软件所支持,它的特点和适用范围与TIF格式差不多,但是它在PHOTSHOP里不支持多通道。

        3、焦距知识的变化;传统135照相机画面对角线长为43.3MM,焦距40—58MM均可称为标准镜头,这些镜头的视角约为40—55度。数码相机,由于受光芯片尺寸一般较小,所以镜头焦距值比传统相机短。传统胶片相机的可换镜头使用在数码相机时,其焦距值=胶片(画面对角线长)÷受光芯片的对角线长与镜头名义焦距的乘积。例如:尼康D100相机,使用尼康50MM标准镜头时,同样的视场角,相当焦距为(43.3MM÷28.7MM)×50MM=76.2MM,这样标准镜头装在数码相机上就成了中焦镜头。

        4、数码镜头景深的变化;应当讲,从传统相机到数码相机镜头语言变化最大的就是景深的问题。由于数码相机受芯片尺寸的较小,因此同样的视场角时焦距比传统的胶片相机短,那么所拍摄的影像的景深增加,有使用数码相机经验的摄影师感到数码相机镜头的景深变的十分深。这对于从事新闻、纪实摄影的,可以运用大景深,更好的交代环境。但对于一些需要虚化背景的题材创作,无疑是不利的。

        5、数码摄影的曝光;数码摄影的感光曲线与我们所熟知的胶片的感光曲线是有明显的不同。数码摄影的感光曲线如同一个台阶,这个台阶的形成CCD的特性所决定的。它是把广泛变化的图像信号通过数字转换器,转换成一个分段式的系列,形成如同阶梯式的密度级,每一个色调值(信号)都成为一个数字数据,这个数据是由0和1变成的密码。它的变化趋势呈一条直线。对于一个三比特的转换器的每个像数来说,可有8个不同灰度级的一个数据,可被记录下来。但事实上这些信息至少被分成8比特256个灰度级。高解像率相机后背甚至可达到每个红、绿、蓝输出可达12个比特4096个灰度级。这个比特灰度级亦被称之为“色彩深度”。对于数码摄影来说,有效的控制影调和色彩,要比胶片摄影实行起来要容易的多。因为我们可以在电脑上对影调和色彩进行再调整,可在拍摄时就没有记录下来当时的影调和色彩,到了电脑上还是无法获得你想要得影调和色彩。但数码摄影与胶片摄影一样也有一个宽容度的问题。对于数码摄影来讲就是记录景物的亮度范围,是景物的最大亮度与景物的最小亮度之间的间距大小。数码摄影的宽容度值为1∶32, 较彩色片的1∶64,黑白片的1∶128都要小的多,也就是说它的宽容度比较小。这主要是数码摄影的宽容度由于白电平和黑电平的切割,曝光曲线上没有胶片曝光曲线的肩部和趾部的弯曲所至。所谓白电平,就是画面中最亮的部分,超过此线以上的亮度在图像中不能得到区分。黑电平是图像信号中最黑时的视频电压值,黑电平线到视频电压为零这段的画面是黑色的,也是无法分辨细节的,都被表现为同一种黑。只有1-32倍亮度范围内的亮度才能被正确表现出来。在拍摄时如果景物的亮度反差比较大,就有可能失去亮部和暗部的一些细节,自然界广阔的亮度范围被严重的压缩了。知道了数码摄影的宽容度,在摄影棚里的数码摄影布光就要较胶片摄影为难,在现场光数码摄影时,需要选择光线亮度反差较小的部分。

        6、白平衡调整;在传统摄影里几乎没有这个概念。所谓白平衡,就是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调整好红、绿、蓝三原 色的比例,使其混合后成为白色,使摄影系统能在不同的光照条件下得到准确的色彩还原。数码相机白平衡的调整通常有三种模式;自动白平衡,分档设定白平衡,精确设定白平衡(手动设定模式)。自动白平衡,是依赖数码相机里的测色温系统,测出红光和蓝光的相对比例,再依据次数据调整曝光,产生红、绿、蓝电信号的增益。分档设定白平衡、精确设定白平衡分别根据光线条件如:日光、阴天、日光灯、白炽灯、闪光灯,手控进行调整,可以得到较好的色彩还原。
        7、 持机方式的变化;大多数数码相机有两种取景器,这多出来的一种就是液晶显示屏(LCD)。因为它的面积较大,清晰、多向性强,一般使用者都用它做取景器。拍摄者可以把相机举过头顶并精确取景,亦可放在地面、伸出窗外进行拍摄,甚至持机对自己进行拍摄。这给拍摄者以极大的方便,以前没法实现的拍摄角度,现在可以轻而易举的实现,但这样就必然带来一个持机方式的改变。传统的持机方式取景方式虽然比较呆板,但它持机稳,拍摄的图像清晰度高。而数码相机持机方式灵活、方便,但由于取景时手伸出去离身体比较远,稳定性比较差,拍摄的图像清晰度不高。笔者认为;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单反式专业数码相机关应掉显示屏,用传统取景器取景。一来可以持稳相机,二来可以省电。

        8、传输方式的变化;快捷的传输方式是数码技术与传统摄影技术相比的一大优势。数码影像传输包含两个方面的传输,一个是数码相机向电脑的传输;另一个是图像文件在网络中的传输。传输的形式有E-MAIL信箱邮寄,点对点传输。传输方式有:有线传输、无线传输和互联网传输等方式。传输中为了保证图像的质量,用于报纸的图像文件在100-200KB,就可以达到使用的质量。用于杂志的图像文件理论上越大越好,文件格式一般选用JPG、TIF、PSD格式,分辨率选用300dpi。

        9、后期加工方式的变化,也称之为编辑处理系统;他的作用是运用计算机和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进行加工处理。就如同传统摄影中的暗房加工制作。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作为电子暗房。它在影像处理加工手段上所具有的便利、灵活、高效和多能性,以达到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首先,编辑处理系统能接受不同来源得数码影像信息。如,数码相机拍摄的图像,底片或照片扫描仪输入的图像信息,以及从网上下载的图像信息。其次,可以将数码图像信息在硬盘或光盘上存储,并便于编辑、检索和长期保存。最重要的就是,能对数码影像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他以强大的软件为后盾,几乎是无所不能。(1)它提供了丰富的加工工具,如工具箱,色彩控制系统,多通道的画面控制等等。(2)它具有有力的修改功能,可对数码影像进行修改、校正、剪裁。(3)它有强大的编辑功能,对图像进行拷贝、剪贴、放大、缩小、删改、旋转等功能。(4)它有各种艺术效果滤镜可供选择使用。使传统的复杂工序演变成鼠标轻轻一点,就可达到自己所要得艺术效果。摄影已从单一的拍摄悄悄的向拍摄加电脑的复合技能上转化。摄影师的创作空间也变的更加广阔,创作手段更加多样化,摄影师越来越多得享受着数码技术的方便和快捷。

        三、数码摄影创作条件下,摄影师应具备的文化素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数码摄影技术与传统的摄影技术有着明显的差别。这对现代摄影师的文化素质来讲,提出了新的要求,综合起来现代摄影师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

        1、要具备关于电脑操作的基本知识;数码摄影技术实际上是数字技术在摄影领域的应用,其技术是建立在计算机技术上,它记录图像和处理图像是依托计算机,特别是后期制作手段,完全通过计算机,利用图像处理软件对图像的亮度、对比度、色彩饱和度、局部影调等方面进行调整进。因此,现代摄影师应能熟练使用WINDOS98(最常用的操作系统)操作计算机,然后在此平台上,熟练掌握常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软件。还要掌握计算机外围设备,如:图像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已及常用的图像存储器的使用。

        2、熟练使用手中的数码摄影相机;数码相机的技术与传统相机的原理不同决定了其操作技术也是有区别的,摄影师应该认真研究数码摄影相机的工作原理,根据数码摄影的技术要求,按照自己创作意图,拍摄出高质量的图片。

        3、要掌握一些常用的计算机和数码摄影技术的英语单词;计算机技术、数码摄影技术通用语言是英语,不管是设备使用操作说明,还是软件的使用,大都是英文。因此,现代摄影师应具有一定的英文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快捷的掌握计算机操作和数码图像处理技术,在数码摄影领域里自由驰骋了。

        4、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为影像快速准确、便捷地传递提供可能。在国际互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上,任何团体和个人的作品都可以通过网络传递到任何地方。今后,影展、影赛的作品评选及举办影展的方式,都可能将在互联网上进行,这些传递方式离不开数码图像处理技术。由此看来,网络时代对摄影领域的冲击将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摄影师应该与时俱进,尽快掌握互联网的应用技术,充分利用互联网数字资源,为自己的摄影创作服务。

        随着数码处理器性能的提高和存储器的大容量和小型化,数码摄影设备价格将逐步降低,数码摄影相机走进寻常百姓之家,数码摄影技术普及化也只是迟早的问题。面对数字化和网络时代给摄影带来的一个新课题,广大摄影师应该积极面对挑战,更新自己的文化知识,赶上时代的步伐。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9(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