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数码相机曝光补偿指南

        作者:核实中..2009-12-25 15:39:34 来源:网络

        一、曝光补偿(EV)的概念

        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

        小知识:摄影设备的测光依据

        人眼是通过对环境光线稳定值来调整瞳孔大小的,18%的中灰度是我们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平均光线值,在人眼瞳孔调整范围之内还无法达到这个稳定值的话,人眼就会降低对环境的正确判断识别能力。摄影设备就是依据这个原理来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的,相机在半按快门后即完成对光线的测定,经程序计算后自动调整光圈、快门、ISO值等待下一步操作。简单地讲:“程序自动曝光”拍摄出的照片上明亮物体、黑暗物体能表现出18%的中灰度色调。同人眼一样,在这个值之外的环境光线,相机就无法正确在底片/CCD上正确表达出来。

        二、曝光补偿的方法

        曝光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还有就是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对于现在普及设备来讲,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小知识:包围式测光模式

        一些高档的DC提供了新的测光模式:包围式测光,所谓包围式测光就是相机在计算正常曝光量后,分别以加减一个档次的曝光量对被摄物体进行多张拍摄,以获得不同曝光量的照片,这其实是对曝光补偿EV进行了程序化的自动设置,精简了手动功能,有利于即时抓拍。

        三、曝光补偿的正确使用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四、M挡下拍摄的特殊效果

        在DC的M挡下,光圈和快门的速度都可以分别调整的,而对光圈/快门的配置进行相关设定后,DC的测光完成时,会根据对环境光线的计算自动给出一个EV补偿参数,这个参数是无法手动调整的。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利用其补偿极值外的“参数溢出”达到创作目的:即利用数码相机无法达到的EV补偿值之外的部分实现创作目的,这时的EV值在LCD的显示上呈现红色(参数溢出)。

        五、拍摄后期的曝光补偿处理

        对于在特定场合下需要捕捉一瞬间的场景,而无法及时对相机进行EV调整的图片,我们还可以在后期用Photoshop以及ACDSEE来处理。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4(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09(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