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与竹木为友的逍遥 竹刻收藏正红

        作者:核实中..2009-12-25 10:03:12 来源:网络

        邝远丰是北京一位藏家,他迷恋于南方的竹子,就在北京找了一块地,种起了竹子。一年后,他果然让南方的竹子在北方落了户,问起其中的辛苦,他苦笑着用“罄竹难书”来形容。没想到,一年之后,千辛万苦种下的竹子全部冻死了,他只好在以笋干、竹筒饭过嘴瘾的同时,四处收集竹刻藏品来慰问自己。

          以前,金玉之贵大家都知道,而竹木器因为材质普通而一直不受重视,所以竹刻藏品一直局限于文人圈内赏玩,被称为冷门艺术。如今,越来越多的玩家开始认识到以刀代笔,以竹为纸的竹刻艺术,其收藏价值不亚于名贵书画,于是他们开始投入到这新兴的收藏之中,杭州的陈一就是其中之一。




        与竹木为友

          陈一先生酷爱书画,在他的紫檀书桌上,摆着上好的端砚、徽墨、贡宣、湖笔,当然也少不了其他文玩珍品:竹刻的笔筒、臂搁,还有紫檀镶竹黄的镇纸……

          说起竹雕,他就滔滔不绝。

          据介绍,竹刻的范围还是比较广的,包括竹制插屏、挂屏、扇骨、烟盒、笔筒、搁臂以及直接用竹雕刻成的人物、动物等。《清秘藏》载,宋高宗时有个名叫詹成的竹刻名家,能在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花鸟、纤毫俱备,精妙绝伦。可见在宋时,我国的竹刻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虽然从宋代就有人玩竹刻,但是一直到清代才流行起来。在收藏界,竹刻一直不是大类,仅仅归在杂项中,直到这几年才热起来。

          据介绍,历史上的竹雕大师一般分为“嘉定派”和“金陵派”,而近现代又出现了“留青派”和“竹根派”。

          金陵派不太讲究精雕细刻,往往随材料的天然形态稍加雕琢,别出心裁,有自然之美,刻法主要是浅刻,画面独具笔墨意趣。嘉定派以朱鹤祖孙三代为代表,擅用深刻、浮雕、圆雕法,运刀如运笔,人物山水皆刻划传神。这个流派在明、清两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竹刻艺术大师,如朱三松、朱小松、封锡爵、封锡禄、吴之幡、周芷岩以及独创留青竹刻的张希黄等,可谓大宗。

          “竹刻藏品一般都流传有序,所以背后总是会有一个很长的故事,这也是这类收藏最吸引我的地方。”说话间,陈一的痴迷之情溢于言表,与竹木为友,闹市中得山野静气,倒也其乐融融。




        好竹刻一物难求

          陈一先生的竹刻收藏仅限于文房清玩,而在藏家古承的收藏中,竹刻制品的种类更丰富。圆雕的摆件和竹黄的瓜果盒都在他的收藏之列。

          其中有一件竹雕罗汉,采用竹子根部巧雕而成,罗汉身骑狮子,威严肃穆,手持降魔铃,高耸额头,神态生动。座下狮子四足有力,腹部浑圆,双目圆睁,形象生动,雕琢细致流畅,疑出封氏兄弟之手而未署名。古先生说这是数年前在湘中农家花费大力气收来的,据说那户农家自称是湘军将领后裔,索价甚巨,当时是倾其所有和朋友爬山穿寨好不容易才得来的宝贝。

          现在市场上的竹刻制品劣品、赝品很多,鲜有精品,造假手段不断升级,凡臂搁镇纸均为张希黄款,满大街的笔筒都是“竹林七贤”,有些还是电脑刻成的。



        竹刻收藏与众不同

          最近几年,国际拍卖市场上,竹刻制品开始屡屡拍出高价。2005年春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一件清代竹刻成交价高达1045万港元,百万元以上的成交纪录在海内外更是屡见不鲜,开始走进这类收藏的玩家也开始多了起来。

          但因为材质的关系,竹刻的收藏和其他艺术品很有些不同。古先生告诉记者,竹刻的材料十分平凡易得,价值不高,所以竹刻器是否为刻竹名家所作,其工艺水准之高低,便成为决定竹刻器市场价格最重要的因素。

          明清竹刻器和书画很类似,有著名刻竹名家铭款的竹刻器,其收藏价值自然要比普通竹刻器要高许多倍。但问题在于明清以来,并不是刻竹名家都会在自己的作品上镌刻铭款,许多做工优秀的竹刻器就没有铭款,所以,玩家如果见到一些刻工很好的竹刻器,也不可错失机会。

          “此外,竹刻器的年代也不是越老越好,这一点与其他收藏品不同。竹刻器的年代一般也不会早过明代。一般来说,竹刻艺术的盛期在明末至清乾隆年间,那些讲究刀法、精镂细刻又注重构图的文人竹刻器主要出现在这个时期。嘉庆之后就开始衰退了,所以竹雕求精不求老,一般找成熟期的精品是没错的。”

          “其实张希黄的作品到上海博物馆看看就知道了,其所刻山水人物远近动静极有层次,刀法行云流水,颇具中国画写意精髓,堪称天下一奇,不是一般人模仿得出来的。而周芷岩,刻竹奇才,所雕所刻之竹大类郑板桥笔意,劲节凌云,枝叶萧萧,瘦劲脱俗,实为极雅极妙的赏玩神品。没有见过真品的人,怎么可能制出神妙绝品?”古先生这样表示。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3(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10(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