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清末的记事照片册

        作者:核实中..2009-12-09 15:08:08 来源:网络

        十九世纪下半叶,摄影术在世界各地初露头角,许多国家的摄影工作者发表记事照片、编印摄影期刊图册时,大都是采取直接晒印和裱贴照片的方式。当时这样做,是为了节省制版开支,达到编印简单及时,发行灵活便利的目的,使读者能亲眼目睹照片,从而增强了影像的真实感和亲切感。
          在我国,一直到清朝末,摄影工作者发表记事照片,编印摄影图册,大都也是采取这种手工晒印和裱贴照片的方式。这类图册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广泛多样,在形象地反映现实生活和记录新鲜事物方面,可谓独树一帜。它们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受到了朝野官民的重视和欢迎。它们是清末纪实摄影和图片报道崛起的产物,反映了清末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的片断实况,也展现了清末摄影工作者勤奋创业的一些成果。
          清末的记事照片册,现见于北京几个收藏单位的就有二三十种之多。基本上可分为下列三个大类。
        (一)官方编制向朝廷进呈的记事照片册

          这类官方编制的记事照片,绝大多数是与各省督抚,或部院大臣所上的奏折在一起向朝廷进呈的。它们有的作为奏折要件"恭呈御览",有的作为奏折附件"呈上参考"。如光绪十九年(1893年)十月二十二日湖广总督张之洞奏:"窃臣奉旨筹办炼铁事宜,自开办以来,历经随时上陈,并于本年二月内详晰奏陈在案……兹谨将造成汉阳炼铁全厂及大冶铁山、矿机、运道、水陆码头、暨江夏马鞍山、大冶王三石各煤井工程,仿照西法,于九月下旬照印成图,共为五十六幅,兹于图上贴说,恭呈御览"即为一例。但今日奏折仍存在,而那"照印成图"的五十六幅"贴说"照片却找不到了。此外也有不少是只存照片图册,已不见进呈奏折、奏抄了。
          这类特制的记事照片册,一般均用较大的玻璃干片拍摄、白金纸晒印,篇幅多少不等,用毛笔工整地一一写明照片标题。册页都用黄色绫绢装帧,设计讲求富丽、庄重、文雅、大方。在册面或匣面上,通常都毕恭毕敬地写着题款和进呈人的职称及姓名,而摄制者是不能在册上署名的。
          如现存的《湖北汉阳钢铁厂全图》、《湖北兵工厂各厂机器图》,两册选收的照片就多达二百余幅,既有各厂矿机房的外景,各种机器设备形状的照片,也有反映职工生活情况的镜头如"洋工程师住宅"、"员司住宅尚未竣工"、"大冶铁山分局矿工住屋"等等。匣面写着"臣盛宣怀恭进"六字,未写进呈年月,但首页有"光绪十六年创办汉阳铁厂人、体仁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前湖广总督张之洞"和"光绪二十二年接办汉阳铁厂人,前工部左侍郎臣盛宣怀"的半身像片,可知该册是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以后摄制进呈的。它表明那时的地方官吏已在连续、系统地拍摄反映工矿企业建设的全套图片资料了。
          《江南制造总分局各厂机器图》、《四川兵工厂各厂机器图》、《广东制造军械厂各厂机器图》、《北洋机器制造局各厂机器图》,均为各厂引进的各种新式机器的静态摄影集,封面贴着"进"、"臣朱恩绂跪"字条,显然是利用摄影形象真实可辨的特点,向朝廷汇报在我国各地兴建军械工业的情况,而专门组织拍摄编辑成册的。其中《广东制造军械厂各厂机器图》选收照片最多,又分订为弹厂、枪厂、场屋全图三册,册面一角破例印有"羊城十八甫黎镛摄影"两面三刀行小字,可说是罕见的摄影者署名的例子。黎镛当时在广州开设照相馆,不仅在馆内照人像,也到工厂去拍摄现场机器照片,并承揽各种记事照片册的摄制业务。
          《仓场验米图》为"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臣桂春、臣刘恩溥"所进呈。这一摺叠式的照片册系1905年摄制,只选编了"火车到京"、"分段验米"、"潮泾风囗"、"迎风销袋"、"米台呈样"、"运米备验"、"卸米入廒"、"斛收进仓"等八幅十寸照片,巧妙地表现了清末粮米征储入检的各个环节,题材新颖,形象生动,内容连贯,制作精细,既有纪实性又有艺术性,它显示了我国早期的专题摄影报道,在探索少而精的表现方法上已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北洋陆写迁安马厂两镇兵操照片》和《天津保定各学堂局所照片》,两册封面均有"进"、"兵部尚书臣长庚、署兵部左侍郎徐世昌跪"字样。《近畿陆军第一第六两镇兵操照片》的封匣上,则贴着"进"、"光绪三十三年秋季近畿陆军第一第六两镇在涿州附近演习战守图,奴才风山跪"的黄绢题签。此册所贴的四十幅照片,都是在军事演习的现场用大型相机摄取的,每幅照片的文字说明都写得具体详细,符合新闻纪实要求,同时对部分照片还附加了按语或注解。例如第四页照片右边的文字说明是:"北军步队九月二十六日午前由良乡城需大十三里宿营地向涿州城北杨胡屯陆续前进图"。左边就加写了一段署名评注:"谨按往者招募兵勇,纪律未娴,以致兵行过者户闭门关,今遵国家定制,首重纪律,所过州县父老欢迎,虽拾芥之夫莫不随从,来往兵民一家讴歌欢洽,所谓王者之师也。奴才风山恭注。"这是清末利用新闻摄影搞浮夸吹捧,竭力奉迎讨好帝王的一例。又如最后一幅照片,是反映清军在演习中邀请外国武官观操进行联谊活动的镜头,其文字说明为:"十月初一日在南苑宴会后于会场前秋操办事员暨外国观操各武员合照图。"

        这些形形色色的照片,显示了我国早期军事摄影报道的模式和格调,它证明清末已有外事礼宾摄影,无论文武官员都时兴摆好姿势合照留念了。
          当年向朝廷时呈的还有:《北洋机器制造局厂房机器图--快枪子厂新枪子厂机器厂》一册、《户部造币厂全图照片》一册、《北京农事试验场全景》一册、《光绪三十四年太湖秋操照片》两册、《校阅陆军第三镇、第一混成协、第二混成协摄影》三册……由此可见,特制的记事照片册在清末曾大量在涌向宫廷,已成为反映军政建设事务,积累新闻图片资料,向上奏表报功的新型工具。

        (二)各地照相馆摄制发行的记事照片册

          这类由照相馆自产自销的记事照片册,既向官方机构供应,也在民间市场发行,它的花色品种比较繁多,制作美观朴实,不拘一格。
          如《京张路工摄影》,是摄制于1909年的大型专题摄影集,用八开装装贴相簿分编两面三刀册,每页贴裱十二寸照片一幅,详细地记载了我国人民自力更生兴建铁路的光辉事迹。上册收修筑京张路的工程师詹天佑等人的肖像、各车站、隧道、桥梁施工完成等照片八十六幅,下册收京张铁路通车、清帽子堂官员赴张垣观成、在南口开庆祝茶会等照片九十幅,主题鲜明突出,采访深入现场,有较强的报道性、纪实性和知识性。每幅照片的标题说明均灵活地写在照相底版的一角,通过印放直接显现在照片上,如"青龙桥车站西上下火车同时开行由南望景"标题在照片左下角,"南口茶会"标题在照片右下角,这样既不影响画面的美观,黑底白字的标题又很醒目,可以省去在册页上逐页书写标题这道工序,为大量负责制出版提供了便利。这一照片册的封里,裱贴着两小张印签:"同生照相号:本号精究放大时装照像铺在上海虹口北四川路门牌第3052号";"上海公兴印字馆制造,开在虹口西武昌路。"它们显然是该图册摄制者特意刊登的商业广告。
          《清西太后丧事录》是北京后门端华照相馆摄制的新闻记事照片册,内贴十二寸照片二十六幅,均为慈禧太后出殡时在紫禁城后门外路边摄取的部分场景。内有伫立在景山前街的清廷仪伏队阵容、精制的大型纸人纸马,以及各种冥器和祭奠用吕等。尽管照得比较呆板和只拍到一鳞半爪,但它记录了皇家穷奢极侈大办丧事的景象,使人能略见封建迷信的严重和殡葬礼仪的繁缛。这是清末照相馆人员走向社会生活,反映世态风俗,尝试街头取景,扩大记事范围的一次练习。
          《西湖各景》,为浙江杭州西湖二我轩照相馆摄制,全册共贴西湖风景照片四十八幅。宣统二年(1910年),它参加农工商部主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展览,获得了农工商部发给的金牌奖凭和都察院副都察御史加发的奖状,因此而畅销国内外,现法国巴黎国立图书馆也收藏了这一照相册。
          各地照相馆制作的记事照片,装裱成册发行的只是一部分,还有不少是以配套的单幅照片的形式发行。如表现地方机构建筑风貌的《广州将军府邸》、《广东府台衙门、巡抚部院》,就每种十幅,每幅簇大照片均单独裱贴在硬卡纸上配套销售,卡纸下角还印有"粤东卫边街谢耀华照相,精巧放相","镒昌照相·太平门口太宁街"的广告商标。单幅记事照片更加轻便灵活,适合多种用途,它既能装配镜框悬挂,又能随意摆放浏览,既便于报刊选用制版,又便于装入"西湖景"(即"洋片")片箱边拉边看。清末民间流行的"拉洋片",在选片方面已有显著进步,逐渐向绘画与摄影并用发展,"光绪以后,还有一种用照片的,画面全是一尺二寸的照片,着色,加木框,一张一张平行推动着看。""西湖景幅,通常每套十八张,后来有十二张的,照片却用到二十四张。"这样,各地照相馆就得满足"拉洋片"者的需要,为"西湖景"片箱提供许多单幅着色的记事照片。

        (三)工矿企业摄制对外发行的记事照片册

          这类记事照片册是反映清末工交建设事业的摄影专集,主要用于对外宣传,因此一般均印有中文和外文标题说明,美术设计装帧则讲求华丽,具有中国气派和民族风格,是公司作为精湛的纪念册和名贵的馈赠品而编辑出版的。
          如《京汉铁路》,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和承建京汉铁路的比利时公司联合摄制。内收十四寸放大照片五十幅,用二十寸的厚卡纸两面裱贴,在黄色丝绒的封面上,镶嵌着五组雕镂的镀银龙饰,册脊也印着烫金双龙图案,造型优美,蔚然壮观,是目前所见尺寸最大,份量最生,装潢最考究的清末记事照片册。扉页以中文法文对照印着四行字:"中国铁路总公司"、"承造中国铁路比公司"、"京汉铁路"、"西一千八百九十九年至一千九百零五年"。由此可知这条铁路是用七年时间建成的,该册的出版绝在竣工的当年或翌年。所载照片多半是铁路各项工程的静态特写镜头,场面冷清缺少生气,只有《黄河边上的铁路隧洞》和《北京德胜门附近的煤栈》等照片,取景角度较好,颇有气象一新之感。《感山县索里高线铁路总公司》,是个摺叠式的硬卡纸双面贴相簿,摊开看形同一幅长卷,收叠起则成为一本摺合的图册,由该公司设计摄制。它形象地反映了从1907年起为了开民京西煤矿,官督民办的房山坨里高线铁路总公司的基本建设面貌。全册共贴十二寸照片二十六幅,内有高
        线铁路总公司的大门,公司的主事人员和守卫人员,坨里材料总厂、机器总工厂和存煤厂,坨里、黄花岭、口头山、学艺台、小长峪、南车营、前山各高线车站设施、高空绞车运煤和坨里过河高线铁路等情景。全册每幅照片的简明标题,都采取中英文对照的形式,加印在照片的下端,使人见图识文,一目了然。
          "京师自来水有限公司",是清末官督商办的一个公事业机构,该公司总管理处于1910年编印了开业纪念摄影集。现在能看到的是个残本,原装木质片匣已损坏,部分照片遗失,仅存十二寸照片十六幅,每幅照片均采用装裱国画的材料单张精工裱贴,标题说明则用英文书写,照片内容为公司的厂房外景,孙河、东直门两个抽水站的机器设备,和抽水、蓄水、滤水、供水等情形。其中《自来水公司街道上的水龙头》和《东直门抽水站的水塔》两幅照片,将古老的前门街道牌楼和新安装的自来水龙头,破旧的东直门城门楼和新建成的抽水站水塔,相互映衬一起收入画面,突破了孤立拍摄景物的模式,使景色清新,意境深邃。这些都是清末的年轻摄影师,开始探求摄影艺术的造型技巧和表现方法的明证。
          琳琅满目的清末记事照片册,在我国长期的灾祸动乱中迭遭厄运,许多已焚毁散失了。如今完好幸存的,已成为我国早期摄影创作的一份重要遗产,一种形象纪实的历史文献资料。为了研究中国的摄影发展史,深入了解清末新闻摄影报道的开创历程,急需我们在全国各地广泛地搜集资料,发扬整理编目,和多方面考察借鉴。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9(s)   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