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论篆刻刀法的表意性

        作者:核实中..2009-11-17 10:34:15 来源:网络

        篆刻艺术从实用印章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是以文人参与,自篆(写印稿)自刻印章(篆刻作品)为标志的。从篆刻作品的创作过程来看,主要是篆与刻过程的总和。篆的过程即设计印稿的过程,是作者对印文的选择、造型与整方印作构思布局的不断调整,以至符合作者审美追求的形式美的创作过程。刻的过程是作者对刀法的选择和充分运用刀法的表意性来表达作品内涵美的创作过程。篆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意境如何?主要是由篆刻刀法的表意性所决定的。徐坚《印戋说》谈到:“作印之秘,先章法,次刀法,刀法以传章法也,而刀法更难于章法。章法,形也;刀法,神也。形可以摹,神不可摹。”徐氏对篆刻中的章法和刀法各自所起的作用的认识是很到位的。可贵的是他指出了刀法表现印之神。但刀法如何来表现印之神?徐氏只以“……不可言喻,难以力取,古人论诗,谓言有尽而意无穷,正谓此也。”(同上)可见,对这个问题他并没有进一步深入下去。本文试从刀法表意性的角度讨论之。
        一、对刀法表意性的理解
        我们所说的篆刻刀法表意性,并不是指篆刻作者每刻一刀就必定表现某一意;而是指作者用某种刀法创作作品,以及这些刀法表现作品的整体艺术效果所呈现出来的意境状态。例如:林皋的“晴窗一日几回看”和丁敬的“砚林丙后之作”,两印均为细朱文,由于所用表意刀法的不同,呈现出来的意境各异。前者为冲刀法缓行刻之,所表之意为秀劲、恬静。后者为切刀法细碎刻之,所表意为古拙、苍劲。又如:邓石如的“意与古会”,以冲刀法中锋为之,刚健婀娜;吴让之的“只愿无事常相见”,以冲刀法略带偏锋为之,圆美流转;吴昌硕的“园丁生于竹洞长于竹洞”,冲、切兼用,苍劲厚朴中寓秀丽流畅;黄牧甫的“十六金符斋”,以冲刀利刃为之,刚健中见流动,光洁中寓秀雅;齐白石的“叹浮名堪一笑”,冲刀侧入,爽直痛快,雄健霸悍……历代篆刻名家名作的刀法表意是极其丰富的,真可谓举不胜举。
        二、正确把握刀法是刀法表意性的基础
        关于刀法,古人曾提出过许多名称,如:单刀、复刀、反刀、切刀、留刀、舞刀、涩刀、飞刀、埋刀、补刀等等。许容《说篆》中总结出十三种刀法,曰:“夫用刀有十三法:正入正刀法、单入正刀法、双入正刀法、冲刀法、涩刀法、迟刀法、留刀法、复刀法、轻刀法、埋刀法、切刀法、舞刀法、平刀法。”并在每一种刀法下均有小注,说明具体刻法、适用范围或相应的效果等。如:“正入正刀法(以中锋入石,竖刀略直,其势有奇气);单入正刀法(以一面侧入,把刀略卧,其势丰,臻于大雅)”等。从篆刻史的角度看,许氏对刀法的认识和总结是很可贵的。然而,从我们今天的创作实践来看,他所谈的只是刀法的各种艺术表现。刀法和刀法的艺术表现不能混为一谈。刀法的艺术表现可以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刀法的最本质的方法。我们如果把刀法的各种各样的艺术表现归纳起来,其本质方法则是“刻”。刻的最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就是“冲刀、切刀”两法。可以说所有的刀法艺术表现都是从冲刀、切刀两种方法中变化而来。那么,怎样正确把握“冲刀、切刀”两法呢?根据我们的创作实践,关键在于把握好“稳、准、力”三字。即:执刀要稳,落刀要准,运刀要有力。当然,“稳、准、力”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其中,稳、准是前提,是要求作者执刀入石要正确把握角度、速度(运刀的节奏),使刀刻的点线产生力度。力是关键,篆刻作品生命力的显现,全在于刀法中力的显现。“力”源于身心,运于手指,发于锋刃。善刻印者,必善用锋刃;“善用锋者,裁顿为法。”(程远《印旨》)在刻印过程中,冲刀或切刀无论刻朱刻白,或者向线,背线,运刀用锋都要有起伏、转折、轻重、快慢等变化。目的是将力受于点、线之上,含于点、线之中,使点、线显现出各种表意的力感。这就是作者正确握刀法,来展示刀法表意性的基础。
        三、立意、情绪、石质与刀法表意性的关系
        我们知道,篆刻作者在刻印之前,首先有一个立意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作者在其审美追求的驱使下,脑中所呈现出来的作品样式。这种样式表现在章法创作上,是作品的形式美创作(设计)过程;表现在刀法上,就是刀法进入表意性的创作过程。
        当然,我们在篆刻创作实践过程中,作品的立意与刀法的表意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因为,我们在使用刀法刻印过程中的情绪和采用印石的石质松、硬,对刀法的表意性有着直接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影响用刀的角度、力度、速度诸方面,进而影响了刀法的表意性。所以,在实际创作过程中,从立意到刀法的表意结果,主要可归纳为三种可能性。第一种是刀法较好的表意。这种情况,一般说来是作者刻印时情绪比较稳定,刀法把握正确,石质松硬适宜。第二种是刀法表意难于实现。这种情况一般是作者刻印时,情绪不稳定,石性不了解,刀法的角度、力度、速度不能较好地把握等原因所造成。第三种是刀法出现意外之意。即刀法出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这种情况的出现是作者刻印时,情绪饱满,对石性有较好的把握,刀的锋刃使用随机性变化极为灵敏,刀锋发力的角度、速度极佳。影响刀法表意性的因素还有很多方面,这里就不作一一讨论了。
        四、当代篆刻表意刀法的两大发展方向
        这里所说的当代篆刻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来的篆刻。由于社会学术气氛的宽松,思想的大解放,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的高速传递,特别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一系列篆刻展和书法篆刻展,极大地推动了当代篆刻的发展。可以说,当代篆刻是空前繁荣的,篆刻美学观念是多元的。如果,我们从篆刻表意刀法的角度,对当代篆刻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刀法进行冷静的分析的话,似乎会发现主要有:“印从书出”出己意和“印从刀出”直抒胸臆两大发展方向。
        (一)“印从书出”出己意的表意刀法发展方向
        当代印人不断发掘表意刀法对笔意表达的微妙变化和不同感觉。他们在刻印过程中,以刀代笔,侧重刀法对笔意的表达和深入研究把用刀的力度体现在印的点、线之中,并征服石性,使点、线呈现出书法的写的意味。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印从书出”出己意的表意刀法个性风格。这些都是对传统的以表达笔意为指归,以“使刀如使笔”为正宗的刀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
        朱简说:“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 “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篆刻艺术借鉴和吸收了书法艺术的理论和创作经验,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出现了明清篆刻流派的辉煌。当代印人沿着这条道路不懈地探索,不乏有成功者,如:韩天衡的“郁文山馆”,刀笔交融,厚重而具有流动感,用锋用刃连冲带削,轻重、转折极为自由,充分展示出印文点线的笔墨意味。刘一闻的“双行之后”,以刀代笔,湿润典雅,沉着用锋,缓行直冲,起止有度,转折兼用。印文点线颇有坚挺、雅静之感,真可谓是铁笔写出。黄惇多次在印款中刻道:“刀法也者,所以传笔法也。”如朱简所云:“刀法混融,无迹可寻,神品也。”这是一条既成的“印从书出”的篆刻表意刀法发展之路,也是今后篆刻创作的发展方向之一。
        (二)“印从刀出”直抒胸臆的表意刀法发展方向
        这种表意刀法已不再以完全追求笔意为旨归,而是以追求笔墨写不出来的刀石韵味。在刻印过程中,充分展示石性,将人性中的自然性与与石性交融在一起,充分展示刀法的自然之美来抒情达意。如:王镛的“世人那得知”,背线、向线均为冲刀刻成,特别是向线冲刻,印石沿着锋刃的受力方向自然迸裂,充分展示刀石韵味,意境高古,气息流畅。朱培尔的“亦庄亦禅”,冲刀直入,转折分明,在痛快淋漓的刀石韵味和亦朱亦白的强烈视觉效果中。透发出真率之意。
        我们从篆刻史的角度来考察,尽管明清流派篆刻,特别是丁敬以细碎切刀法创立的浙派印风和齐白石侧冲刀法印风中已显出笔墨写不出来的刀石韵味。然而,他们所持的刀法观念仍然是“印从书出”以刀代笔,以刀法追求书法意味为旨归的。黄易在补丁敬的“求是斋”印款中,明白地说:“余谓古人铁笔之妙,如今人写字然……参与笔力……”当代印人在继承传统刀法合理成分(精华)的同时,刀法观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印从刀出”观念的建立,就是试从本质把篆刻与书法这两门独立的艺术门类区分开来。
        我们知道,篆刻和书法都是依托于汉字的点、线之美进行创作,然而,本质区别就在于篆刻是“刀在石上刻字的艺术”,以刀法表意来创作;书法是“笔含墨在纸上写字的艺术”,用笔法表意来创作。篆刻既是一门独立的艺术,为何要通过刀法表现笔意这一转换来进行抒情达意呢?不如用刀法直接发挥刀石韵味,进入抒情达意的创作。
        以上所谈篆刻有刀法表彰民性和当代篆刻表意刀法的主要两大发展方向,是以篆刻作品为依据,结合自身创作实践体会的讨论。其实,篆刻刀法的表意性与篆刻作者的美学观、性格、气质、学养、师承以及作品的章法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至于当代篆刻表意刀法的两大发展方向,也并非对立的。如“印从书出”的表意刀法,十分注重刀法表现印作的意境;“印从刀出”的表意刀法,也并不排斥对笔意合理成分的吸取。文中只是说明当代印人的篆刻观念不同,使用刀法表意的侧重不同。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1(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0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