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书法欣赏的三个过程

        作者:核实中..2009-11-03 10:21:26 来源:网络

        拿个柠檬给一岁多没尝过柠檬的婴儿,他会把柠檬当玩具,看看柠檬的颜色、形状,甚至摇一摇看它是否会响,个别婴儿会把柠檬放到嘴巴里——婴儿拿到许多东西都会塞到嘴里。可以肯定的是婴儿不会因柠檬而流口水。尝过柠檬的成人,见到柠檬就会流口水,条件反射。婴儿没尝过柠檬,所以柠檬对他没作用。
        书法欣赏也作如是观,对于不再用毛笔抄抄写写的现代人来说,欣赏书法,首先要有写毛笔字的经验体会,并且这样的经历越深刻越好。硬笔书法学习相当快餐式的书法学习,实用快捷,要深刻理解书法,还是要学习传统的书法。只有一定的毛笔书写实践,才能理解用笔如“折钗股”、“屋漏痕”、“锥画沙”的玄妙。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普通学校书法课的写字训练与书法欣赏就是一个整体,彼此影响。书法欣赏开拓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力,丰富了书法知识;书法技巧学习实践加深了对书法艺术的感性理解。让刚接触书法的学生学习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应该让孩子们到博物馆、美术馆近距离欣赏名家书法原作,或者通过字帖、电子图片欣赏经典书法作品,甚至像广东美术馆那样允许儿童在展览厅临摹展出的书画,或者通过网络接触了解更多的书法作品、书法知识。在开阔眼界的基础上深入临摹,有一定基础后,读帖、临摹、创作三位一体来学习书法。还可以讲讲汉字的来源变迁,书法的欣赏也包含了对汉字演变的了解。毛笔书写实践是书法欣赏的前提,感性的实践远比抽象的理论说教深刻得多,给孩子们尝尝柠檬的味道吧!
          塞尚的苹果
        记得以前给新生上色彩课时,我希望大家多看、多临摹印象派大师的作品,如莫奈、塞尚的静物画。有一位水彩画基础不错的学生竟抵制起来,课余问他什么原因,他竟说不喜欢塞尚画的苹果,画面黑乎乎的不明快,水果的体积感不强、三大面五调子都不清楚、色彩冷暖对比夸张、造型概念化,不写实,后加一句:“我觉得还没我老师(初中美术老师)画得好!”哑言之余,叹息不已。如果仅从表面技巧来理解塞尚,未免也太肤浅了,何况他的说法是何等幼稚。高兴的是学生能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哪怕是错误的看法,悲哀的是学生竟用自己的眼光、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大师的作品。
        当然这是极个别现象,却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艺术品的欣赏,一般人会局限于用自己的审美经验、审美喜好来评价艺术品。书法欣赏也不例外,书法欣赏课中,许多学生见了怀素的《自叙帖》便连声赞叹,看到《书谱》、《十七帖》就有人认为太散了,太小气,表示不太喜欢;个别学生对赵佶的瘦金体偏爱有加,绝大部分学生对钟繇的小楷表示看不明白,不喜欢等。另一种情况是对五体书法的理解不完整甚至有审美偏差。即使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对五体的认识理解也有偏差。同一人的作品,行草书精妙绝伦,隶书、篆书却粗糙得很。可见古代的大书家,专精多于博涉。还有一种情况,即张宗祥先生所描述的:“以己之所宗者为本,不合者皆废之,此狭陋之弊也。宗颜则议楮,法米则诽苏。”“学碑者见帖而议其疏,学帖者见碑而病其拘,南宗陋北之板滞,北宗病南之放荡”。这一层次的书法欣赏要避免简单的直觉代替书法欣赏,要避免个人成见。书法欣赏要有一定方法论,包括从社会、思想、文化、艺术史等宏观视野来欣赏书法艺术,例如从书法作品的笔墨技巧、文字内容、个性风格、作者生平、作品历史价值、文化地位等全方位来欣赏。
          剥洋葱
        书法欣赏理解有一个过程,对于一件书法作品,随着个人审美、临摹的不断深入,且悟且通,自然能从中体验到常人无法体会的玄妙。犹如剥洋葱,层层深入,最后方能深知其中三昧,吴昌硕临《石鼓文》就是典型。
        如欣赏《书谱》,初看《书谱》许多人表示太散了,太平和了,表示不太喜欢。在明确了狂草与小草之分后,进一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仅就使转来分析,《书谱》的笔墨技巧较《自叙帖》更为丰富高超,当然《自叙帖》也是件优秀的书法作品。至关重要的是,《书谱》是一篇重要的书法理论文献,许多论断非常精辟。再结合《书谱》的工具材料、年代、作者、艺术价值的分析等,对《书谱》的理解自然就深刻了许多。人们在学习研究《书谱》过程中发现了折纸问题。启功先生对此有精辟的说明:“笔法有一种异状,为临写所不能得者。即凡横斜之笔画间,常见有一顿挫处,如竹之有节。且一行中,各字之顿挫处常同在一条直线之地位,如每行各就其顿挫处画一线,以贯穿之,其线甚正而且直。又各行之间,此线之距离,又颇停匀。且此线之一侧,纸色常有污痕,而其另一侧,则纸色洁净。盖书写时折纸为行,前段尚就格中书写,渐后笔势渐放,字渐大,常骑在折痕之上写,如写折扇扇面,凸棱碍笔,遂成竹节之状,亦初非有意为顿挫之姿,其未值凸棱之行,则平正无此顿挫之节。纸上污痕,亦由未装背时所磨擦者。今敦煌出土之唐人白麻纸草书《法相宗经论》,所折行格之痕,有至今尚在者。明乎此,则顿挫竹节之异状,可以了然。”能如此理解,对《书谱》的欣赏就深了一层,也改变了最初对《书谱》的肤浅认识,至于深刻理解《书谱》还要再不断临摹学习。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173(s)   6 queries
        update:
        memory 4.413(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