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1、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

        作者:核实中..2009-09-29 11:33:12 来源:网络

        公共雕塑的主题性与标识性是一直贯穿在雕塑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内容特征。雕塑是一种立体造型艺术,是以物质实体性的形体塑造及空间表现确立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时代精神、表达创作主体的审美感受和审美理想。

        早期雕塑艺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雕塑的内容主题性和形式的标识性上。时至今日,当公共雕塑以多元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时,主题性与标识性仍是其表现的重要内容和特征。当然,共公雕塑的概念是当今时代的产物,但现代公共雕塑的发展是来源于更悠久的雕塑艺术,这也说明公共雕塑继承了雕塑艺术的所有特性,其中主题与标识性便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只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中,我们关注的主题与标识具有了新的更广泛的意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劳动过程结束得到的结果,已经在劳动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观念之中,所以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艺术创作和人类的劳动一样,都不是靠本能行事的,而表现为一种自觉的、有目的的行为。雕塑艺术的创作自始至终都离不开主题性的特征,也同时成为一种带有标识性表现的艺术形式。二者是相互依存的,标识性依托主题性得以生存,主题性通过标识性得以表达。在这里以作品各自所表现的主要特征作以划分,这种划分不是完全割裂的生硬归类,而是在联系当中找出认识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更全面地认识公共雕塑的这一种要属性。

        1.1 主题性雕塑

        公共雕塑主体是指作品中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基本思想,它是公共雕塑艺术的内容核心。这种主题性是公共雕塑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是在创作中所贯穿的精神力量,是精神意志的表现结果。整个的创作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性展开的,所有的形式与表现都是服务于主题的,从这点来说,主题是创作的基石和灵魂所在。这一类雕塑的特征有着强烈的主题归属性、主题性的表达是它成立和作用的根本。

        1.1.1 纪念性雕塑

        在公共雕塑中,有大量主题为纪念性的雕塑作品。纪念是人类对自身历史发展中所曾经历的主观刻画和描述,这种主观性是以客观经历为依据,根据记录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使用的认知评价方法的不同而体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在纪念性雕塑中,通过对历史地记录可以看到不同时期对历史纪念性事件的评价。这种纪念性是以作者为创作的具体操作者,作者本身的审美取向和艺术价值管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在作者背后是他所处的更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政治因素在影响着作品的价值评判和历史地位。所以,纪念性本身是应该归结为主观性的纪录,而且每个观者也带有主观色彩去欣赏和评判纪念性的雕塑。在更广义的认识范围内,纪念的客观评价是取决于时间段的一种认识方向。特定的时期会赐予某个纪念性雕塑特殊的价值和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纪念的内容会被逐渐的客观化,纪念的神话光环逐渐退却,留下的是主题本身和那个时期的精神。人们看到纪念性雕塑的时候所思考和怀念的思绪应该称为二次纪念,因为人们看到的不是直接的历史纪录,而是经过主观处理过的纪念性艺术品,纪念性的雕塑表达的十纪念发起者的经验观和历史价值观的表现。这些纪念性的雕塑是按照纪念者的目的和期望建立起来的,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纪录,表达纪念者主观的意识引导,用来强化意识形态的统治。正因为纪念性雕塑所特有的政治因素,所以纪念性雕塑自古就被统治者所重视,纪念性的雕塑也成为最具有社会影响的公共艺术作品。

        按照历史学的划分,在古代时期大量的纪念性雕塑反映的主题都是君王和宗教人物。纪念性雕塑的目的就是歌颂和怀念,所以采用的手法也都以美化和夸张为主,在歌颂和赞扬的同时表现出被纪念主体崇高和权利的威严。纪念性也是一种心理效应的应用,雕塑给人一个视觉冲击,使人觉得和被纪念的人物之间有全面的差距,难以逾越。被纪念人物精神的崇高、力量的强大、工业的显赫,都不是现实的人所能企及的,甚至突破想象力的极限。要达到这种效果最简单的办法,便是使纪念物显得规模宏大,大到超乎想象,使纪念物显得能存在长久,久到超乎想象。这样的形象使人感到压抑,压抑感市崇拜的起点,而崇拜是纪念性必须的效应。世界上最宏大、最庄严、最经得起岁月磨练、如时间般永恒的纪念 性雕塑产生在埃及,它可以说是最为古老的公共雕塑的表现形态。其中最为代表性的是坐落在离孟斐斯不远的吉萨高地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这三座金字塔从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库富、哈夫拉和门乌尔。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反映着古埃及的自然和社会特色。金字塔的艺术表现力主要在其外部形态,在于它纪念性形象对视觉直观的强大冲击力,阔大而雄伟,朴实而开朗。在哈夫拉金字塔的下庙旁边是一座巨大的狮身人面像,据说是哈夫拉的像。它高20m,长约46m,主题就是用原地的岩石砌筑起来,局部采用了石块补砌的办法完成的。它浑圆的头部和躯体,与远处金字塔的方锥形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整个纪念群富有变化,更完整了。变化,或者说对比使艺术群体统一,没有变化的重复,艺术群体是不能成为完整体的。

        纪念性雕塑的形式长久以来是以写实的手法来表现的,艺术家必须掌握并运用严格的透视、解剖等科学原理,用物质材料模仿或再现物象的具体形态,如人物动物的比例、结构、肌肉、运动变化等,追求物象的整体或局部的形似,通过对自然严谨之象细致精确的刻画,获得具体真实的雕塑艺术效果。

        在西方雕塑史上,写实表现手段占据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古希腊罗马艺术、中世纪宗教艺术时代到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等时期写实手法无不贯穿其中。在泥、石、木、以及青铜等金属材质上,写实手法造就了辉煌的成就,他们几乎占据了世界雕塑史的主要篇章。现今写实具象手法在纪念雕塑中乃是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具象雕塑情节生动、形象逼真、形体准确,使接受者容易理解主题,明确雕塑表达的意义,也上纪念性雕塑的创作者比较容易地把握创作精神。这也成为大多数纪念性雕塑的发起者和创作者的首选表现方式。

        尽管写实雕塑在表现范围上还有相当的局限性,但通过艺术家的努力,运用大量比喻、暗示等手段使具象纪念性雕塑具有了更深层次的表现力。马约尔的《布朗基纪念碑》是一个又如奔马般气势昂扬,有如青松般坚挺和刚毅的健壮女性裸体形象,她挎着有力的大步站立在大地上,全身上下散发着力量与信心,充满着一股坚不可腿的英雄气概。雕像的塑造饱满、坚实、有力、具有一种古典的、明晰的韵味、有强烈的雕塑感、一切形体充斥着力量与意志,仿佛永远不畏惧时间的变迁。马约尔通过这个意味深长的女人体形象,向观众传颂了英雄主义的赞歌。雕塑摆脱了具体的人物形象约束而使得作品的内涵与意蕴 更加丰富和深沉、更具有广泛的普遍代表性,让雕塑的已经获得一个更广阔的驰骋 空间 。

        《彼得大帝纪念碑》是俄国女皇叶卡琳娜二世邀请法尔孔奈为她的丈夫,也就是俄罗斯现代化的开拓者——彼得大地塑造的一尊骑马纪念碑。法尔孔奈用了12年时间创作了这尊18世纪最雄伟的骑马像。它屹立在涅瓦河旁市中心广场上,马的前踢腾空跃起,表现了一往无前的决心,后踢踩着一条象征“无能为力的嫉妒”的蛇。基座主体材料选用波罗的海沿岸的整块花岗岩,形似汹涌的波涛,与人物、马匹的动式有机融合,在体块上形成对比关系,使纪念碑气势磅礴,寓意深远。

        《美国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是通过写实表现的纪念碑性雕塑大型作品之中的代表作,为纪念性雕塑在公共艺术方面开拓了新的视野。1923年,历史学家鲁宾逊倡议在海拔1890m的拉什莫尔山峰雕塑伟人像。雕塑家博格勒姆受委托进行设计,决定雕刻在美国历史上做出过巨大贡献的四位美国总统、华盛顿、杰 逊、林肯和罗斯福。雕塑依山势交错、尺度静仁、极具震撼力。四个肖像中只有华盛顿像是胸像,头部塑造成圆雕,其他三人都只是高浮雕头像,使美国第一任总统占有最突出的地位。华盛顿像的胸部从衣领开始叶做成浮雕,逐渐向山岩过渡,通过虚去的部分和其他雕像相连。四组头像浑然一体,组成了既有统一又有变化的和谐构图。依山而建的巨大头像建造起来非常困难,工作令人惊讶,为了使华盛顿像朝南移以完善光影效果,并和林肯像的朝向一致,使其达到和谐的效果,雕像的有胸部就削掉14ft(1ft=0.3048m)厚的岩石。整座雕像炸掉和运走的碎石有15万吨之多。雕塑家运用了精确的计算和定向爆破技术成倍地加快了雕塑的建造速度,它被誉为“一个不寻常的工程成就”是艺术和科学技术完美结合的成功代表。雕塑不仅表达了美国人民对历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四位总统的崇敬怀念之情,也使得雕塑本身具有了公共观赏价值,成为拉什莫尔国家公园的一处重要景致,每年大约吸引200万游客去观光。雕塑的公共价值造就了公共文化的关系,所以雕塑的公共属性既是它本身的实质属性又是形成外在公共空间关系的外部功能。公共关系影响雕塑的公共特性,雕塑的公共特性有影响着公共关系,二者是相互关联的,使广泛中的代表反映。

        美国的纪念性雕塑当中比较有特点的还有《硫磺岛战役纪念碑》,建立在华盛顿的这座群雕是根据美军海陆军站队登陆硫磺岛的一张照片创作的,以高度再现的写实手法创作,具有很强的纪念性和记录性。

        《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是历史纪念性的纪念碑雕塑。雕塑创作在具象的形体处理过程中,除了承袭传统的处理手法外又作了一些具体处理方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雕塑与纪念碑外部形态、纪念碑细部处理和纪念碑意喻表现的结合:雕塑与纪念碑外部空间、人流观赏空间、空间引导、空间心理的关系。在保证人物动势、比例准确合理的前提下,强调对形体体块面的强化塑造与归纳处理。利用线性因素的扩展给予形体以充分肯定,使线性的表述作用得以运用。一方面,块面线手法的运用满足了同纪念碑碑体上的线条相联系性,这种联系应该说并不只是表面形象地联系,而是引入了纪念碑细节表现因素的内在共同感反映到雕塑形体手法处理上的概念,或者说是在不同的空间形体构成中增进了带有微差处理的和谐关系;另一方面,通过组织有构筑性的线、体穿插表现出了人物性格中的粗犷、豪迈、坚毅的个性,合理地反映了所塑造人物的民族个性特征。雕塑底部的处理作了较之人物处理更大的体块概括组合,这样处理形成了雕塑形体上下的过度变化,丰富了表现手法和本身的节奏感。再者在构图上稳定了配比关系,组成的构图具有紧和性 、稳定性、使雕塑在构图上具备了凝重、庄严、崇敬的空间组织语言。

        为了保证主观赏区域的最佳效果,雕塑构图加强了方向性因素的调整,在人物动势方向上作了整向性的处理。这样既加强了主观面的内容,又不是人物的各自方向性动势特征破坏雕塑组织团的和谐。三角形具有稳定的视觉感,而稳定又会给人带来庄严、肃穆、凝重、神圣的心理感觉。个体的美是富有变化的美,没有整体统筹的美是缺乏力量和表现力的。在纪念碑雕塑的设计上无论是在构图、空间组合、细部表现、空间划分、环境控制等方面的处理中都是循环了这一表现法则。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悲剧,也是人类历史中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事件。为了缅怀和纪念无数阵亡将士和歌颂英雄主义,大量的纪念性雕塑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和纪念内容的。位于四川的《工农红军强渡大渡河纪念碑》以一个巨大的红军头像为主体,巨石之中凸现坚毅和勇气,显示出在重重困难艰险阻前毫不畏惧的斗争精神。位于广州的《广州解放纪念碑》把人物形体作了大体快地概括处理,使得解放军的形象更显刚毅,手中的鲜花把解放军的精神推向更高的境界。战争纪念性雕塑在主题上比较严格,通常使所影响的环境也具有了敬肃感,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种带有公共性质的艺术载体。纪念性雕塑的目的就是调动人们去追忆和怀思,他所强调的公共观赏性更得益于雕塑语言本身的魅力。

        在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公园里,人们可以走进一群真实的士兵队伍中,这里没有战争的炫耀,没有光辉的英雄形象,人们面前是真实的战争状态。战争的恐惧、战争的创伤、战争的伤感在这里都能感受得到。这里充满了记录状态,没有 奖,这里可使人们回望这场战争,回顾历史的经历,让人深思,让人警醒。纪念地概括在这里被重新解读,不需要评判,只是要记住这段历史。

        传统的写实具象表现总是形象地和具体的,与它们相关的总是“这一个”而不是“这一类”。而20世纪的现代主义艺术和审美却与这种传统完全背离,走向了建立抽象形式和对抽象形式进行响应的道路,这是一种全新的审美形态和艺术语言。抽象雕塑是以主观意念为总结原理,去除偶然性、瞬间性、差异性、以发掘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质和法则、通过简化、强化、重复、归纳和整理来表现对事物的理解。具象是具体感性认知的,抽象是逻辑性的总结。抽象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和思维方式,从古到今在各种艺术形式中都有所运用,但真正具有独立特征的抽象雕塑却产生于20世纪,它是雕塑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现象,这种现象是同人类文化发展密切相关联的。抽象雕塑的出现,显示出理性思考和冲破传统写实表现局限性的力量。雕塑家在雕塑的形式语言方面展开了探索和实践,在雕塑的制作方式、材料语言、构成方式等各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是雕塑艺术逐渐脱离开现实的束缚,走向了一种纯粹的精神表现。

        纪念性雕塑按照风格形式发展来说应该属于实践应用的最后阶段,由于纪念性雕塑的特殊地位和实现的复杂背景,它不可能成为艺术主义表现的先锋。当各种各样的雕塑风格形式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探讨后,新的风格表现形式也逐渐被纪念性雕塑所应用。而随着新的风格形式的出现,新的公共属性便应运而生。

        亨利.摩尔的《核能》是为控制原子爆破地所建的,原先的控制室已经拆除了,只能在原地点做这个雕塑用来纪念。按照亨利.摩尔的说法,这个具有像头盖骨一样局部的雕塑说明有于人的大脑活动,能够发现核的裂变。同时 ,这个形状也类似蘑菇云——核武器的危害。雕塑的下半部分有些像建筑,还像教堂得拱门,或者防护室的入口处。同时,还暗示原子裂变对人类来说还存在有价值、有益的一面《苏杰斯卡战役纪念碑》是前南斯拉夫最具影响力的战争纪念综合体,两块崩裂的峥嵘巨石,象征战役的艰险。通道两侧有战斗场面的浮雕,前面山脚下安置着3201名苏杰斯卡战士的烈士墓。雕塑背衬广袤的森林,每到秋季鲜红的树叶汇成红色的波浪,白色的纪念碑尤为醒目,环境对纪念碑的表现起到了强烈的烘托作用。

        纪念性的综合体是指大型的纪念性艺术群,以前苏联为代表。纪念性综合体一般规划面积巨大,内容涉及规划、建筑、雕塑、园林、展示等多种艺术形式,其中心构思是以整体艺术形象表现出纪念性。题材多选自大型的战役,以大量的雕塑和壁画展示战争场面。其中一般以一座大型的主题雕塑为综合体的中心,雕塑尺度非常惊人,如前苏联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几年综合体》主雕塑《祖国母亲》雕塑就高达103米。综合体建筑群一般都是围绕主题雕塑而展开的,功能上以展览为主。纪念综合体比较注意参观人流的导向和观赏层次的引导,使用大量上升的台阶和对称性的布局营造崇敬和肃穆的气氛。在公共意识上是以主观的意识为主导,强调规范和引导公共行为,这也是纪念性综合体作为一种特殊意义的公共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特有创作理念。在综合体艺术中,雕塑、建筑、和规划都体现出比较特殊的表现形式。每种形式之间是紧密相联的,整体性艺术表现力统筹着一切。综合体艺术中大量的纪念性雕塑已不再是雕塑本身的独立性所能完成的,环境已经成为雕塑的一个重要部分了。在纪念性雕塑的创作上,综合体的完整艺术表现力和整体艺术形式的融合性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在现代纪念性雕塑出现前,大量的纪念性雕塑都是歌颂和赞美的展示者。由于纪念性的对象和主题都是高高在上的王侯和神灵,因此,是以一种展示、炫耀、威慑的姿态出现的,种满了华丽、高贵、神话、宏大的语言,这个时候纪念性雕塑是完美精神的表现,不能存在半点的瑕疵和缺陷。最美的形式、最经典的动势、最有感染力的表情、最奢华的装饰、最贵重的材料和最精湛的工艺都在纪念性雕塑中表现出来。在主题,表现形式和雕塑建造上,甚至在纪念性雕塑的摆放环境上都体现出一种向下展示和充分炫耀的气质。

        20世纪,人文精神被最大限度地认识和表现,纪念性雕塑不可能在沿袭固有的表现形式,新的形式为此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社会形势由集权走向民主,意识形态和认知模式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深层次的社会文化背景也影响着纪念性雕塑的发展。

        更多的以纪念人文精神为目的的雕塑被建立起来,无论从纪念性雕塑的发起者还是雕塑的创作者都注重了人文精神的体现。在主题上更加关注整体民主性和广泛的影响性、纪念的核心由个人转向更广泛的群体,纪念的事件也突出了群体行为的客观性,纪念性雕塑的形式出现了以记录性、真实性、记忆性为构成因素的表现。

        人物纪念性雕塑是纪念性雕塑中重要的一个组成内容,人物纪念性雕塑基本上是以整体写实或局部写实为表现手段的。人物纪念性雕塑通过对不同人物个性的劲射内涵的描绘,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特色。

        宋庆龄是一位杰出的女性,是革命家和政治家,被誉为“国母”,她的雕像给人慈祥、朴素的亲近感,安详中蕴含了坚强的意志,在苍松翠柏的映印下凝重而又博大,充分表达了人们对她的敬仰和怀念之情。作者选用白色的汉白玉作为雕塑的主材,洁白无暇的汉白玉象征了宋庆龄的高尚品格,也显示了作为一位女性所特有的含蓄和庄重。材质色彩上不同环境的强烈对比,不仅造就了形象的鲜明,而且这种对比产生了特有的庄重感和肃穆感。

        鲁迅的塑像在国内有很多,大多安放在图书馆、纪念公园和学校这样的文化设施中。鲁迅是中国近代新文化运动的斗士,是新文化的代表人物。1956年建于上海的鲁迅坐像是比较早期的作品,形象特征准确得当,动势相对严谨。运用了比较写实的表现手法。着重刻画了鲁迅的精神气质。雕像使用了比较高的底座放置,使观众的视点呈向上仰视的趋势,这对伟大的先驱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精神的力量和其创造的伟大业绩是人物纪念的精神表现的核心。《巴尔扎克像》是罗丹耗费心血最多,艺术上最富于创造性的一件作品。巴尔扎克站在那儿,宛如一块巨石,坚实、雄伟。这一整体有力的形体被处理的略微后倾,即产生了丰富的变化与运动感,又强调了巴尔扎克高傲的气势和动人的风采。选择披着睡袍这一细节,不但表现了巴尔扎克深夜工作的具体情境,宜有助于简化概括形体,突出雕像的整体感,整个雕像是运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写意手法创造出来的。光在它上面流动、漫射,充满了生命、力量和跃动的精神。罗丹传达的不仅是外形上的相似,而是在于表现巴尔扎克创作的热情、战斗的意志、英雄的气魄和充满艰辛的生活。罗丹想要塑造这位要用笔来征服世界的伟大作家的活生生的灵魂。

        人物纪念像总是要结合环境的因素。因为环境不仅能衬托出一个生动的雕塑形象,同时,环境的特征是环境外延语言的一种借用。环境是一种可变的因素,有效地组织和利用环境带来的变化是公共雕塑的一种表现手段。雕塑本身的语言是具体的,是有实在性的,那么它就会有相对的局限性和不可变性。而许多人物特征只是依靠雕塑自身形象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这时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特点用环境延森的办法来表达。位于四川的《苏东坡像》安放在水边幽静的山野之色把这为诗风豪迈奔放的文学才子衬托的更加生动,雕像半坐在一块岸边大石上,双眼凝视着远处景色,倒映着的池水把文人的热情、豪放尽现。仿佛让观者又看到了那个正在吟诗作词的东坡居士,耳边又响起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句。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写到:“月色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清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荷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罩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是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进来的,高出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雕像环境营造的已经放佛就是按照这位秋实先生所描绘的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雕塑环境语言的运用,充实了主体人物的特点和精神,使人物雕塑语意更加丰富而生动了。

        位于美国华盛顿林肯纪念馆中的林肯坐像则是对美国人民怀念这位总统最生动的纪念。雕像深坐在由两本书构成的座椅中,头部略向前倾,双手搭扶在两边。每个走进纪念堂的人都仿佛感到林肯在注视着你,他在倾听每个人的心声。雕塑给人从容、深沉之感,使人不由的对这位力主解放黑人奴隶的总统产生强烈的缅怀之情。胸前的廊柱,把整个纪念堂的光线分割变化,光影在地面游走。变化中衬托着永恒的纪念。

        钱绍武先生创作了《李大钊像》采用了夸张的手法,人物的形体被概括归纳的刚劲有力,表现了革命战士勇气和坚毅,人物的肩膀被夸张的宽直有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人物精神被有力地表达了出来。

        纪念性的雕塑是人类历史的记忆,它表现了时代的社会文化和精神追求。尽管纪念性雕塑比较多的受主权阶级的影响,所建立的公共关系多数是以上至下的传达,但这都不影响它的公共性质。公共性中的参与交流内容是在社会交流内容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公共关系的影响在纪念性雕塑建立前就已经完成了,每个纪念性雕塑的都离不开具体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而这种社会文化背景正是整个社会所共同作用的结果。既然纪念性雕塑是建立在这背景之上的,那么它就理所应当地具有了这种背景化的公共性质。纪念性雕塑是公共雕塑中最有社会意识代表性的一种艺术表达。

        1.1.2 主语性雕塑

        所谓主语性雕塑,是以主要内容表达为主,以叙述主题为目的的公共雕塑形式。当然,这种主语性是属于主题性范畴之内的,主要是借以区分纪念性,它关注的是更广泛意义上的主题内容性。

        雕塑艺术是人们为了记载事物和传达精神所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所承担的叙事性和表达性责任是它存在的实质。现代艺术的发展负载于这种实质以多元化、个性化的倾向,更多的关注点转向对雕塑本身语言的探讨。雕塑艺术本身语言的“觉醒”成就了现行的种种雕塑艺术观念,观念的强大有时候会影响我们看到雕塑本质的特性。但作为存在的本质特征是不会被表象的变化消除的,我们依旧能看到,各种雕塑现象都是在表述它所建立的原本思想,没有这种表述过程也就没有创作本身,而且不论它是以什么形式出现,或者它是否承认这种实质的存在。

        位于兰州市的雕塑《黄河母亲》是运用借喻的构思,是以一位丰腴的母亲的形象比喻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雕塑形式是以为非常慈善的东方女性,充满了母爱,半卧的身躯似广阔的山川,博大而又深厚,健壮的臂膀好似温暖的家园,黄河的儿女们在母亲的哺育下生生不息,展示出中华民族的生气勃勃。整个雕塑充分表现了朴实、智慧的民族性格。雕塑的主语是表达了对黄河寄予母亲般的崇敬和热爱之情,把自然事物寓于人性化的特点,使得主题语言表达自然而又亲切。

        马约尔的雕塑《塞那河》也是用一位饱满的女人体形象来抒发对塞那河的赞美之情。丰满而圆润的形体就像塞那河一样,温和、浪漫、充满女性的母爱,舒展的动式流露出生命的活力。作者把自然中的河赋予了生命的形式,浪漫而富于诗意。在这里,雕塑家的艺术风格也赋予了雕塑博大有力的形体语言。

        以传统文化为表现形式的雕塑也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雕塑《怪神射箭》和《怪神骑兽》是借鉴了中国传统剪纸的表现形式。民间剪纸艺术作为劳动者的创造在民间世代相传,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在中国农村相对稳固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中,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其中蕴涵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也是最深刻的文化内涵。



        剪纸又称“铰花”或“剪花样”,多以镂空的方法表达,剪刻出来的形状同空白之处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作品,形成正负空间的呼应。剪刻下的部分如果按形拼合起来,又恰好构成了一件同形的作品,也就是说剪纸中的有与无是构成一件作品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空间因素。这种“虚实相生”的抽象形式代表了中国式的哲学观念,在有限的空间中展现广阔的情境,把有限转为无限,利用简单的形式,表达丰富的内容,留给观众的是无限的空间,是能够自由感受与想象的空间。民间剪纸艺术家对事物不同角度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确立了其造型“以意写形”的基本条件。在这里,客观事物的外部形象已不是用来模拟参照物而是作者产生联想的诱发体。这种标准实际已不是与客观事物的比较,而是人们的主观想象与作者审美理想不约而同地取得了一致。
        雕塑《猎人争雁》、《曹冲称象》和《滥竽充数》是以古代寓言故事为主题创作的加上比较中国式的表现语言,雕塑具有了本民族的文化语言特征。
        雕塑语言形式的民族性也是雕塑家们探求的一种表现形式,使深层的中国文化精神潜移默化地根植于创作精神之中。中国传统艺术中强调的“以意写神”的精神,是不以物象本身的表面相形为表现中心的。即不把形似作为表现的重点,而是关注怎样表达对象本身的精神内涵,力求突出神似。中国画的“写意”传统并不是要求对物象作精细的刻画,甚至把“谨细”看作是一种“病”。绘画物象的理想境界是“不似之似”。中国文字的楷书、隶书,本来是方便于毛笔的书写,又可供人们辨识,但沉迷于狂草的书法家们并不满足于此,他们毫不吝啬地模糊了汉字原有的释读功能,充分发挥书写时情感的流露与宣泄,正是“唯见神采,不见字形”,使之成为中国人文精、气、神、韵的一种写照。
        以宗教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雕塑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比较多见,神话也是人类早期与周围环境之间达成的一种真诚的关系,神话不是人们创造出来体现什么“超现实”的精神,而是早期人类认识世界的必然方式,是人类对感性世界做出“抽象思维”的第一步,即人类表现出来的最初的符号形式。它充满虚幻的神话色彩,但它不是幻想的世界,而是真实世界的联系。宗教神话雕塑以一种现实的存在表现出来。它具有一种隐喻性,即用部分代替整体,或者把局部当作整体。在这种符号性的选择中,人们总是基于本身的生活形态上来寻找完美的代表,不仅在形象上依靠人类美的标准,而且选用比较熟悉的本民族形象,这样才使得神话或者宗教人物形象有亲和力。这类雕塑的公共性在于通过雕塑形象的表达传达神话和宗教的精神,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寻找的符号形象,实现了人们对精神领域的崇拜和归属感。
        主语性的公共雕塑中还有一种类型比较有代表性,那就是带有政治情结的主题雕塑。政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高级表现,它往往会影响整个时期的文化艺术形态,而且,具有政治色彩的公共雕塑是带有明显的意识倾向的。雕塑存在的长久性使人们不仅可以看到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也可以从雕塑语言上寻找出社会发展的时期特点。
        中国近代雕塑受到了长期战乱而发展十分缓慢,为数极少的雕塑家大都市从海外留学归来的,他们在战争和动荡中努力地创造着中国雕塑艺术的新生命。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来了一批成绩卓著的雕塑艺术家,他们为中国的雕塑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的艺术领域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追寻追寻苏联的艺术发展模式,致使建国后很多雕塑作品呈现出比较类似,塑造手法单一,语言程式化的状态。这一时期的作品大都以社会主义旋律为主语,歌颂和赞美了新时代积极向上的精神。北京全国农业展览馆前的群雕整体造型富有建筑感,雕塑体现了高昂的时代激情,其民族化的艺术处理,饱满的形体处处显示出了新中国的繁荣昌盛。作为族群形式的雕塑,在人物构图和组织上是非常成功的,组团的构图饱满而又富有变化,其人物形象和精神面貌的刻画显示了写实的艺术感染力。
        沈阳市的雕塑毛泽东像和58个高3.5米的人物群像是建国后规模较大的作品之一。毛泽东塑像动式严谨,气度恢宏,结构饱满,富有张力。基座雕塑群人物情结刻画生动,很有力度很感染力,构图组织严谨,很好地表现了革命斗争的宏伟波澜。这座雕塑带有很强的时代正政治色彩,虽然创作构思较为形式化,但经过雕塑家们努力营造,在人物表现处理上和写实语言的归纳上取得了成功。是大型写实主题雕塑的代表作,它反映了时代的语言,表现了时代雕塑的水平。同时,他也是雕塑材料工程的纪念碑,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树脂成型的雕塑,当时,这是一项具有挑战意义的创举。这座雕塑至今仍保存着,使我们能够切身地感受它的魅力。
        在美国南达科他州的黑山上有一座至今未完成的世界上最大的雕塑《狂马酋长》。它是雕塑家柯尔扎克.齐奥罗夫耗尽平生亦未完成的惊世之作。从1936年开始迄今已经进行了69年,整个雕塑现在只有面部大致显现出模样,而整个身躯还隐藏在大山之中。它是为了纪念印第安的民族英雄——狂马酋长而创作的,从它的小稿中能看到一位英姿飒爽的战士正在策马向前,手臂指向他所热爱的土地。雕塑所涉及的工程非常浩大,远远超过了拉什莫尔国家纪念碑的工程量,至今工程仍然在进行中。
        位于长春的雕塑《春风》,利用三位少女的形象表现了活力与生命的赞歌,白色的材质代表了纯洁和高尚,随风飘动的衣裙仿佛春风拂面,温暖而又亲切。人物动式既有各自的特点又不失和谐,光彩随着形体的流动而委婉含蓄,处处吐露着柔和温暖的气氛。
        以运动题材创作的《一丝不苟》和《走向世界》,凝固了最有特征的运动动式表现了运动的精神。人物形体处理以概括归纳为原则,强调运动的协调和动式美,在一种形式美的基础上追求主语内涵的表现。
        而同样是运动主题的《摔跤》则是表现了激烈的对抗场面,通过运动员身体动作的强化处理来突出这项运动的特点。在感受气氛的同时展示了它的内容。运动类的主语性雕塑往往都是抓住运动中最为有代表性的动作瞬间来创作的,它是运用特征代表的方法来表现一系列的动态变化,这种动态往往具有运动逻辑上的连贯性,就像照相一样捕捉连续变化中的一个瞬间。这种瞬间的形象带有了承接的连续关系,只有这种关系才能全面反映所表现的运动特点。
        情节的使用也是为了突出主语的内容,《剃头》和《下棋》就是运用了场景化的情节语言。情节的生动需要一些道具来具体的说明,带有情节性的雕塑人物在尺度上一般都是等人大小的,这是为了在尺度感上造成一种熟悉和亲切的感觉,使情节变得真实。这是真是有助于雕塑助于内容的传达。
        墓园雕塑主语内容是悲痛和怀念的,通过雕塑人物的塑造,使得这一感情得以表达。《莫文答内陵园雕塑》是一位少女扶靠在墓碑旁掩面哭泣,失去亲人的悲痛,对死者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雕塑感染了整个环境的气氛,感情的表达寄托在雕塑的表现上。
        雕塑反映了主语特征,主语又给雕塑带来了生命和活力,不论一个雕塑的主语内容是什么,它都贯穿于雕塑表现之中的中心主题。主题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艺术作品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1.2 标识性雕塑
        标识性也是标志性,是表明明显特征的记号。这些公共雕塑具有很强
        的标识性,在区域或功能上具有标示、标志、说明、主导和概括的作用。公共雕塑作为一种具有公共形象功能的艺术品,经常是代表了区域或环境的信息。雕塑可以以它特殊的形象,给观者以深刻的印象,这种印象往往超越了对与雕塑同在的建筑或环境的记忆,成为认识和识别某一地区和实际功能的代言人。这种标识性的确立,是与雕塑主题和形式上的社会认知程度有对应关系的,而与雕塑的规模、艺术水平、环境位置、构成材料没有直接必然的关系。
        1.2.1 区域识别性雕塑
        区域可以为地区的、国家的、城市的范围、区域文化特征中含有一个重要的公共识别概念,他不仅是区域文化的特征表现,还是区域认知特点的表现。雕塑在这里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雕塑形成了区域品牌的认知,以及文化形象、精神表现的传达。
        区域识别性雕塑中最具影响性的应该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此雕像纽约港内的贝德洛斯岛上。《自由女神像》是法国为祝贺美国独立一百周年而赠送的,他的作者是法国雕塑家巴托尔蒂。雕像高46米,连同基座高92米,包括火炬在内的总高度超过了100米。雕塑家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借鉴了希腊古典雕像的手法,雕塑的自由女神头戴花冠,身穿长裙,手握书板,高攀火炬,身旁散落着被打破的铁镣。神态庄严、宁静、温和而坚定。雕像比例匀称,造型简练,生动而整体。
        在纽约港内放置《自由女神像》雕塑的具体场地时经过精心选择的。纽约港内有大大小小许多岛屿,雕塑家巴尔托蒂以其丰富的经验,最后选定了贝德洛斯岛。雕像放在这个长形小孤岛上,它的高度与岛的大小比例非常协调,这个小岛就像专门为雕像设计的一块绿地。人们乘船绕岛观赏或进港,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会被挡住视线,都能完整地欣赏雕像的全貌,就像她正漫步水上,高举火炬,迎接来客,而随着观者所乘船只的移游行进,她的形象也在不断的变化。
        《自由女神像》综合地运用了框架结构,钢筋混凝土,酸性转炉钢、载客电梯、电气照明、凸纹敲花等科学技术,其中大部分是19世纪60年代后期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科技发展的最新成就。雕像内部装有灯光系统,在夜间火炬、花冠齐明,光芒四射,粉绿色的雕像浮现在茫茫夜海之中,凭添了几分神话色彩,和谐、幽静,默默的散发着艺术的神采。《自由女神像》成为美国的国家精神,也代表了艺术与科学结合的巨大力量。
        1946年建成的美国圣路易市大拱门高63ft,圣路易弧形拱门在密苏里州,走过它便意味着进入了美国西部大地。在美国还处在英国殖民地时期,移民们便纷纷向西部进军,征服边远地区,寻找谋生之路,圣路易市是这些不屈不挠的拓荒者西进的必经之路,他们曾形象地把圣路易市成为“通往西部之门”,圣路易弧形拱门就是为了纪念他们而建造的。拱门用钢板制成,恰似一道长虹飞架于大地之上,人们在几里以外便可望见其雄姿。它被阳光照射的地方,是那样夺目,被阴影遮盖的部分,又显得那样,雄伟坚强,凡是亲眼见过圣路易弧形拱门的人,无不对它的壮观形象留下深刻印象,它被认为是“东部与西部,过去与现在、工程与艺术之间的一座桥梁”。它的简洁、优雅的形象已成为圣路易市的标志和市民的骄傲。
        有些作为区域识别功能的标志性雕塑体积很大,这在空间视觉辐射的范围上有很明显的优势,它可以统领这个标志区域的环境主题。一般的区域标志性雕塑都是建立在区域的入口或者中心地带,它所形成的集中地带是真个区域的精神中心,以此为展开影响周边区域。很多城市区域标志性雕塑,还具有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的作用,这也是城市设计者利用雕塑着一艺术手段进行城市设计的一种目的。
        区域识别性雕塑的功能主要天现在区域的代表性上,它可能是政治上的、经济的、文化的、民族的,或者也可能是雕塑本身的艺术性确定了识别性。当一种新的形势或风格的雕塑出现在公共环境中时,首先是公共群对他的认可讨论,它被公共群去注意,去探究、去评价,公共舆论的要求是公共媒体寻找和分析它产生意义,当然,这也需要艺术家们的季节是和理论的支持,这是一个认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从陌生到熟悉,从熟悉到习惯,它也就完成了城里性的影响。而公众的关注和印象是长久而深刻的,它从人们对它的认知过程中的得到了形象影响力的扩大,具有了广泛的影响和认知度造就了一个识别性符号的诞生。由于它形象鲜明,具有它形象鲜明,具有艺术性,被公众所了解,所以就满足了一个区域标识所应具有的条件。
        识别性是可以明确认知、辨析的,是具有唯一性的,它是识别的符号。识别性雕塑不再仅仅是公共雕塑了,它影响了被代表了主体的各方面公共形象的认知和推广,具有区域“品牌”效应。
        根据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著名作品《海的女儿》制作的青铜雕像安放在哥本哈根的朗厄里尼海滨公园内。雕塑生动地表现了小美人鱼对王自恋情失败后宁肯牺牲自己化为泡沫,而不去伤害他人的安详而忧郁的神情。这尊雕像深受人们喜爱,被公认为是哥本哈根的标志。这座小小的雕像不仅成为了哥本哈根的标志,甚至成为了丹麦的标志。区域性雕塑地位的确立是和雕塑代表的内容影响性分不开的,与它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在城市或区域性的展示和宣传中,我们能看到的往往是一座雕塑就能代表一座城市或区域,它的特征已经超越了地域中其他的形象符号,这种符号形象的形成,是与该区域的政治、文化、经济密切相关的,具有区域性的标志雕塑也正是结合了这些因素,雕塑把很多抽象的内容形成了一种可以认知的形象符号,加上艺术家的处理,使它们承载了城市的精神标志。
        神话传说是一个城市带有人文色彩的历史,它更多的具有艺术色彩和想象力。它所赋予城市或区域的是带有生命力的历史,是城市个性的源泉,是一个城市带有生命特征的比喻。人们更喜欢讲述本地的神话传说,把所在城市赋予生命和理想。位于广州的《五羊石像》就是这样建立的。相传周朝的时候`,广州这个地方叫“楚庭”,有一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百姓无计可施,只好日夜祈求天神降福,他们虔诚终于感动了五位仙人。仙人们骑着毛色各异五只仙羊,手执谷穗,飘然降临楚庭。他们把谷穗赠给了人们,祝愿这里“永无饥荒”。说完就腾空而去,五只仙羊则变成了石头留在人间。从此以后这里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为了纪念这五位仙人,后人在他们降临的地方修建了五仙观。五仙观里仙人落脚的地方,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广州被称作“羊城”、“仙城”、“穗城”。而越秀公园内的《五羊石像》则被人们当作广州的城标。
        我国的珠海有一座名为《珠海渔女》的神话雕塑,成为了珠海的象征和标志,雕像矗立在海边的一块礁石上,端庄秀美,传说是古代有位仙女被香炉湾美丽的风光迷住了,决意下到凡间。她扮成了渔女结识了一位憨厚老实的渔民青年海鹏,两情缱棬,朝夕相依。不幸的是,渔女为明心志,拉下一支手镯,死在情人怀里,海鹏用还魂草救活了仙女。从此,仙女真正来到人间。成亲那天,她和姑娘们在海边拾到一枚硕大无比的蚌,挖出一颗举世无双的宝珠,于是,渔女高擎着宝珠,献给德高望重的九州长老。雕塑只是一个故事的描绘,却可以让它背后的故事变得生动鲜活。
        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山上竖立着一座巨大的《救世主基督像》,雕塑伸开双臂,俯瞰整个城市,耶稣神像被放置在城市旁的制高点上,整个城市的人们随时随地都能仰望到它,它仿佛传达着基督教的救世精神:每一个信仰他的人都受到神的庇护,神是无处不在的,他向世间所有的人伸出双手去解救他们。雕塑的位置把雕像的神圣推向了及至,也把恩们心中的敬仰之情表达出来。这座雕像不仅是宗教神圣的化身,而且成为了标识性的雕塑,是里约热内卢和巴西的标志。
        区域识别性雕塑借用符号形象的观念来记述和表达人们对区域的一种理解和定位。在承载符号形象的寻找中,对内容主题的确立是依靠传统文化的继承,同样,在精神表现方面也给予了符号创作的灵感。对于更广泛的公共艺术范围来讲,符号的确立却有其趣特的成立规律。符号意识具有三种形象承载的功能:
        (1) 表现的功能。在这种功能中,符号形象被用来呈现一个对象,我们可以在神话意向和历史经历中找到。这种情况下,符号形象和所呈现的对象是“同一”的。比如位于新加坡的《鱼尾狮》雕塑,传说的物象雕塑用一种实体性的存在方式呈现了出来。
        (2) 再现的功能。在这种功能中,符号或形象被用来指称客体,而所指示的客体是具有一类感性特征的事物。如深圳的《拓荒牛》雕塑,它所指示的是一种精神客体,精神客体是抽象的,但是有可归类型,它是靠感性为知觉,理性为总结而成的。
        (3) 意指的功能。在这种功能中,符号被用来自由地或系统地组织它们自己的意义世界,它们不指称任何外部的事物,而是在其自身范围内形成意义关系。毕加索的《女人和猎犬》正是自身意义的体现。
        这三种功能是可以逐级向下兼容的,但不可以反向包含。正是根据这种符号的功能,才可以从深层的意识去认知区域标识性雕塑所呈现的状态,我们抛开传统的认识雕塑的方式,比如具象的、抽象的、传统的、现代的,等等,试图在一个艺术形式中探求科学的逻辑思维方式,使一种带有感性认识行为的艺术形式具有可以理性分析的条件。
        在这里我们还要关注一下本土文化“在创造能力”,这个问题涵盖的范围比较大,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广泛。20世纪后半叶,随着世界各个死去与国家在技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对艺术地域性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多地被艺术家们所重视。现代主义的思想和实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一时间,现代主义成为了一种走出传统、建立新形势的必然模式。然而,现代主义形式影响下的现代雕塑日趋风格化的无限蔓延,却带来了雕塑文化的单一和地方精神的失落。因此,很多人开始转向文化的多样性和独创性的探讨。但是,那种仅仅吸取本土文化传统经验和单纯地从传统文化或本土艺术中提取符号进行创作的雕塑作品,在创作思想上和意识背景上显得过于软弱。
        关于本土化或民族化的问题,应该引入到一个“再创造能力”的高度去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就现代科技社会而言,谁也不可能阻挡同化的影响。但当外来的影响作用于文化和文明时,原有文化在吸收这种影响的同时对自身传统再创造能力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坚持吸收态度的同时不拒绝现代雕塑带来的进步观念,注重倾听环境长多的关联性,回应特定背景因素,如环境、主题使命、公众审美特点等特征,避免普遍适合性的趋势,在广义的背景中培养具有当代特征的地方精神。
        这种创作意识对区域识别性雕塑尤为重要,我们能看到,不少设计者把自己的雕塑做成了“万能胶”,什么区域,什么环境能放置。现代雕塑的语言概括性被用运用的十分巧妙,能演绎出各种解释来说明雕塑的成立性。这样做,只能简化了雕塑的文化意义,简单的使雕塑变成了一种符号,被填充于化境的夹缝中。只有在意识到吸收再创造的重要性质,才能不流行于表面形势地随和进行符号的拼贴,真正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的时代作品。
        在我国广西南宁的城市公路入口设置了一系列花瓣造型的景观雕塑群。公路的入口标志一般比较难处理,它在空间上比较开阔,有很强的空间延展性,而且对城市地区的解读又要比较深刻的理解。通常的做法是用比较单一的单体雕塑来标志,可是由于雕塑体量和空间组织关系等的问题,都无法保持一种带有空间联系性的标识效果,使得雕塑标示的空间范围较为拘谨,难以满足空间和解读的需要。这组雕塑采用的景观联系空间的处理方法,组织雕塑在一个比较长的空间里形成了一个空间群落,制造了一个景观空间走廊。这样,雕塑本身同环境结合为一体,雕塑不再以“独角戏”的形势出现,而是以一个整体的环境表现,无形之中使得雕塑具有了最大意义上的空间体量,山地、道路、绿色植物都成为了雕塑的一个部分。另外,对于公路这样通过性比较强的区域,在观赏上应强调运动中的视线变化,一个点的文章是做不明了的,通过连续的、有持续意义的形势更能明确的表达。“走在雕塑旁边和走在雕塑里”有着不同的感受。
        正像所有的区域识别性雕塑一样,他们的公共性质是在向整个区域传达一种具有中心性质的表征,这种表征可能是代表了这个区域的历史、精神、文脉、或艺术创造性,但都是成为整个区域对外进行更大碗为公共宣传的一种代表。它表达了区域间公共交往的愿望,成为本区域具有标识性的标志。
        1.2.2 功能识别性雕塑
        功能识别性雕塑说明和标示了场所具体的实际使用内容,在不同功能为主的建筑或环境中,雕塑就像它的说明牌,明确地代表了其功能的内容。
        雕塑本身是没有使用功能的,它所具有功能性的雕塑内容及形式的承载性所体现的。一般意义上所意指的雕塑功能是指雕塑在审美和精神上的表现,雕塑作为一种精神生产,因而雕塑所创造的必然是最纯粹的审美客体,是物态审美客体的典型形态。雕塑作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雕塑艺术通过本身的艺术语言,如形象、空间、结构、节奏、对比、协调、比例、运动等结合内容主题,创造了丰富的作品。这些雕塑艺术的前提。当然,雕塑艺术也就具有了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这是雕塑艺术所普遍具有的作用特征。这种特征是建立在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范畴中得以呈现的。
        那么,雕塑除了具有审美功能和精神功能外,是不是也具有实际的使用功能?从事物本身的客观属性上讲,作为精神产品的雕塑艺术是没有物质使用功能的,而人们对行为意识上的需求为雕塑附加了具有功能性的因素,这就是表示、说明、概括、规范的功能识别性。这种功能识别性是雕塑具有的一种使用功能,满足了公共行为中人们对认知功能的需要。
        欧洲银行总部前的欧元标志雕塑,形象明确,意图说明准确,不用巨大的招牌,也不用繁琐的说明文字,只需一个标志雕塑,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商业功能,也突出了地域性的特色。明确地功能表达性和可识别性使雕塑成为整个机构的代表标志。
        位于沈阳市的《九一八事变残历碑》不仅是一座纪念碑,更是引导主题的识别性雕塑。雕塑主题鲜明,是为了纪念难忘的九一八事变。巨大的日历牌上弹孔累累,那一日,中华民族受尽凌辱,历史的一页永远被铭记。雕塑通过体量的运用,形成了巨大的压抑感,深灰的色调沉重而悲痛。这座雕塑把内部做成了有展览作用的使用空间,通过一个低矮的下沉入口处理,在空间上给人以压迫感,满足了纪念主题的感情需要。雕塑的外部形态和建筑的空间使用合成了一个具有功能识别性的雕塑。
        《钢琴》是广州音乐厅前的雕塑,作者运用抽象整理和概括的表现,塑造了一位正在演奏的艺术家形象。流畅的曲线穿插成了钢琴的形象,很好的利用线的语言塑造了形体,避免了拥堵和郁闷感,音乐的旋律也凝炼地表现在其中。
        而同样是以音乐为表示功能的标志雕塑,却以完全抽象的形象给观众以深刻的印象,抽动而飞舞,复杂的形象,又如生命的躁动,有火焰般的力量,折裂的细部符号在光影的影响下,对比强烈,仿佛重金属音乐一样,每一个音符都震撼着,极度自我地表现着。
        体育运动场馆前多是运动内容的标识。北京亚运村主体育馆的《接力》雕塑把运动中激烈的场景通过雕塑表现了出来。在人类的体育运动发展史上,跑步运动是最为古老的一种运动项目,至今仍是田径赛场上最激动人心的项目。作者选用了“跑”这个运动主题,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同时再以接力竞赛的场面安排雕塑情节,准确地表示了体育场的概念,雕塑人物动感强劲,情节生动,标示功能性强。
        位于上海的《铁饼》雕塑则是艺术语言含量比较深刻的作品,雕像在形体归纳和处理上都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写实功力,对运动方式的处理更具有表现主义的色彩,没有按照运动的方式去强化动态的形势,而是着重强调了运动所具有的内在力量,人物形象亦未去比对运动员的形体,而是在形式的语言中发掘形体的韵律。运动是内敛的,精神是外放的。
        位于罗马尼亚的《吻之门》是由布朗库西的著名系列作品《吻》演化而来的一件具有实用功能性构筑物。在《吻之门》的符号使用上,他采用了更概括,更简化的形体,这里已经没有了接吻者的性别差异,没有了人体的特征,剩下的就是吻所形成的巨大代表符号。门的形式是从联系两者的横梁上得到确认的,巧妙的横线分割了巨大而沉重的横梁体量,吻得形式符号被从立柱的四面所展开的,立柱和梁的构成成就了一个体块关系的协调。
        布朗库西通过即简洁又基本的形体,以及不同材料,不同质地、不同性格的形体之间的组合造就了一个神秘而超然的精神空间。而摩尔对西方传统的“体量”已经有了更新层面的解释,他 强调了“孔洞”所具有的力量感和神秘性。这种形式结合了摩尔对大自然丰富的感悟,创作出了具有摩尔风格的雕塑。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厦前的卧像,是具有典型艺术家个人风格的功能识别性雕塑。雕塑的标识作用是基于雕塑家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而成立的。人们去欣赏雕塑的同时会去了解雕塑所在环境的功能内容,这也就满足了功能识别的需要。摩尔在材质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灰白色的石灰华,表面疏松含有许多七孔,呈现出一种雅致的白色,在阳光的照耀下,粗糙不平的表面由于形体的流动转折而显得分外柔和,它的表面肌理同后边精细的,现代化的建筑立面形成了对比,洁白的雕塑在蓝色光亮的玻璃窗的衬托下鲜明动人。因为有了形体上的和谐,对比才显示出它的美。
        识别性雕塑大量地产生是与个人和团体对公共艺术的热情分不开的,随着建筑功能的提高和扩展,城市公共区域的改变,人们在更多的公共空间中寻找着艺术表现的载体,雕塑因为它的空间性和公共性被人们所热衷。“百分比”的法律最早诞生于1951年的法国,1960年前后开始被普遍实施。“百分比”是指在建设新建筑物时,建设预算中要包含1%的费用经费用于装饰建筑的美术作品上。这一法律的形成,对初期的公共艺术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美国费城是最早把百分比正式法律化的。在这期间,公共艺术的提案不仅在政府的各种各样的公共场所中得以实现,同时,企业也自身开始计划与自己建筑物有关联的公共空间。政府、商业集团、金融机构、学校等各种行业都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在城市空间中,建立了大量的公共雕塑。由于业主的参与,他们希望得到更更多能满足自己个性的雕塑形式,于是千奇百怪的各种艺术风格便出现在大众面前,由原来雕塑家进行风格探索的作品也成了公共雕塑。公共艺术展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这也是更多的人开始关心公共雕塑,认识它并热情地参与到讨论中。公共艺术在这时展现了新的局面,艺术家个人的创作不再是公共雕塑成立的唯一方式,公众也开始参与讨论,公共艺术的创作真正具有了公共性。进入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更加关注环境、生存空间、生态的平衡,强调人与公共空间的关系,这个时候公共雕塑减少了改变环境,强化自身形象的想法,更多的是去协调和融合公共空间。
        公共艺术的热潮也影响了日本,一时间“创造拥有雕塑的新型城市”,建造“城市中的美术馆”,“与雕塑一起散步”等计划纷纷出台,由于经济的强劲后盾支持,日本的公共雕塑发展速度之快,建造数量之多,收罗风格种类的雕塑大量密集在同一空间中,不是相互协调而是相互冲突。雕塑成为了城市陈列品,雕塑不再为环境而服务了,不再是公共空间有机的成员了。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一批值得称道的优秀作品,像《宇宙空间》就能把环境同雕塑材质结合的如此完美。
        作为一种具有实际使用价值的艺术形式,功能标识性雕塑最为显著的特征是所指向代表物的功能内容。有些作品以很直观的形式表现所包含的内容,比如直接引用要标识的内容主题,引用约定成俗的标识符号。可以说,这种形式的雕塑,在严格意义上不能划归带雕塑的范围内。它是直接的引用,没有经过艺术家的艺术加工。它所传达的是符号本身的标识功能,这种功能来自于符号本身的内容,它平常会以平面图案、绘画、书籍、文字等各种形式出现,而把这种符号直接的立体化应该和雕塑本身范畴没什么关系,它应该是标识或标志,只是,它所形成的本身空间关系和对周边环境空间的影响具有一些公共雕塑的属性。
        有的形式上借鉴了建筑或建筑元素来表达,这都是在形式上的风格性表现,并不妨碍它所具有的功能识别属性。在这里,我们可以把目光扩展到更宽泛的艺术领域,在建筑、环境、工业艺术品等领域内寻找它的痕迹。雕塑本身的概念是有局限性的,但这并不能成为探索的线框,而应该本着对空间造型艺术的范围划分去探寻更多有意义的因素。
        当然,更多的具有功能识别性的雕塑这是按照雕塑艺术的创作理想去建造的。他们秉承了审美规律在雕塑艺术中的主宰作用,努力实现美化对象的理想,通过对雕塑形式和语言的推敲,达到一种普遍意义上的认可。本节中的分类,是以具有表明功能的标识性雕塑为依据的,在他们中仍旧贯穿了雕塑其他的基本特征,只不过在使用价值上,人们会通过更多的了解和懂得它所代表的建筑物或环境的功能。相对于区域识别性雕塑而言,它是更具体的、更具说明力的,更代表个体范围的一种标识性雕塑。它所表达的公共性,是在识别功能之上得以确定的,在公共关系中向观众传达了所标识物的功能和意义,侧重于公共关系中的说明作用。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3(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