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写意画浅论

        作者:核实中..2009-11-16 16:12:46 来源:网络

        在世界画坛之中有这样一种绘画,它有着明快神奇的构图,淋漓洒脱的笔墨,书法使转的笔趣,朴实无华的技巧,简括夸张而富于神韵的造型,金石斑烂的意味,诗词歌赋的意境,个性奔放的品格,敦厚深沉的情感,天籁自鸣的化境……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写意画艺术。

        中国的写意画,有大、小写意之分,有出自专业画家的“画家写意画”,有出自士僧人的“文人写意画”。此画种当时自唐代,有王治的“泼墨山水”,有张璪的“指画”,还有“当其下笔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东坡诗)的吴道子的“疏体画”。从传世之作推论,方出勾勒重彩的始自五代的徐熙(至其孙宋代的徐崇嗣则创造了不用勾勒而直接用墨、色作画的“没骨法”)。以现存真迹而论,初具写意风貌之绘画还是出自五代末年到两宋时代,祖师当推石恪、梁揩、牧溪、文同、苏东坡、仲仁、扬无咎等家。但此时因“院派”的工笔重彩深得皇帝的偏爱,故新生的写意画则在冷遇的厄运中涉步,然而“阳春白雪”虽其“和者盖寡”,但终归会“桃李不语,下自成蹊”。在公正无偏的历史优选下,写意画知音增加,名家辈出。到明代有徐文长、陈白阳、明末清初有八大山人和石涛,尔后有“扬州八怪”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现代的齐白石、陈世增,徐悲鸿、潘天寿等各具特色的画派……千栽一系,一脉相承。写意画,在时代的巨流拥载之中正以空前的神力奔驰着,尽管它仍是那样谦逊的含而不露……

        溯流寻源,慎终追远,这虽是人们当然的求知心理,也实属治学所必需。、

        中华民族的历史,少说有四千年,多则有六千年,如此看来,年仅一千多岁的写意画,实在是得天独厚的“小弟”了——三千年中华文明形成了它,哺育滋养了它。岁积月累的传统审美经验:伟大的中国文学,对于宗教、伦理、道德的某种理解与实践,特有的书法,篆刻艺术,独特的绘画工具之使用……这一切的总合,便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观念。

        在我国写意画产生的前后,我们应当注意到,“书画同源”的我国绘画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自然的发展过程:在人们的交往中,最早的视觉形象感促成了字、画部分的原始“图画文字”之产生——人们以共同的生活经验中的共同视觉形象感为基础,创造了可以交流思想的图形,如“日、月”(象形字)便是人们有目共睹的日月。置于地平线上如“旦”便引起了“早晨”的共鸣。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尔后,为了文字的使用目的,“图画文字”在日趋符号化的过程中——人们在使用中不自然地(约定俗成)地渐变为距原初图形较远的纯文字符号了,如晚世楷书的“月”已于大篆古文字的“月”大相径庭,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公认它仍是“月牙儿”或“月亮”。另一方面,包含在原始“文字图画”中的图画形象感在诱使人们从“纯粹”的自然形象方面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于是开始单独地或是组合地抽出一些自然现象来描绘,它们已不再具有文字的意义而是绘画题材的意义了;文字与语言一道寄托在人们的“第二信号系统”中发展着,而绘画始终不曾脱离人们的“第一信号系统”,以其特有的形式发展着:书、画分流了。

        人们在具象的视觉世界(自然形象)中印象是它(他)们的表象美。人们在描绘它(他)们时首先是力求模仿,同时也逐渐露出(一定有的)每位作者的主观感受方式;在描绘手法上表现出刻意求工的人工气息。这个阶段的绘画形象多呈各类装饰化了的表象以及其他的属于因主观主管感受方式之不同而分离再组合的形象。前者多是工笔重彩画与一些壁画,后者多是实用美术品上的绘画形象——“自然”形象的变形。然而一般地模仿是有相对极限的。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表象的模仿。感到只有人们的主管感受才和大自然一样变换着无限的表达(表现)方式。这里已包含有感受与表达方式和感受与表达对象的统一境界。那就是手段自然地表达对自然的感受。于是,从那变了形的绘画形象所开始的,愈趋明显地形成了这样的新艺术品:写意艺术形成着、诞生了!其中,写意画再也不是刻意求功工的表象和人工气息太多的变形了,它是挥洒自如的意象,是天籁自鸣的意象。

        意象,是从具象之中抽出来的不同于表象的一些形象,它是“作者感受侧重面及感受方式”于感受对象在画面的有机融合——高度的统一;它描绘它的绘画手段(写)及其手段的全过程也与“作者感受侧重面及感受方式”有机融合——高度地统一着;画中的意象是自然写出来的。“写出意象”,这当是写意画的大致含义吧!我们可以由此探讨下去。

        这个问题可以先回到古代图画文字中去探讨。在古文字中早已包含着这样两方面含义:一是此象以何意构成。二是意象以何种方式写成……。

        意象在绘画史上并非我国独有,其他民族也有,但我国的意象是自己独特的意象。因为制约着此“象”的“意”是我国的“意",它是在我们自己的社会历史、地域、民族、文化条件中形成着,并且集中在我国传统的审美经验之深远影响中形成的。

        绘画中摹仿表象本是力图“合于自然”的初步表现,但当这种摹仿达到一定高度时,人们会感到这些表象艺术中虽然有其本身的自然形象美,但忽略了同是大自然一部分的作者本身的自然存在的感受,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加进去了这些感受,但在这人为的“加进”之同时,人工痕迹越来越多,多到了在自然面前不自然的地步;试看,写意的“写”与写出的意象不正是循此道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吗?故此,写意画以其自身的审美标准,视摹仿表象者为“俗品”,摹仿技巧纯熟者为“能品”,在选取改造表象时突出表现了物象的精神气质者称为“神品”“神品”之高者称为“妙品”“妙品”之最,仿佛不费心力——体现一种“画到熟时是生时”的境界者,则称为“逸品”(极少见)。

        画家在同一形物面前,平心静气地“静观”之时产生的意象与情绪激动地瞥见之时产生的意象是不同的。人的情绪、思绪——意,是复杂的,由此,意象也是复杂的,它不可能是简单地静观意象它只能是一些复杂感受下的复杂意象——以创造情绪为纽带联结的众多意象之有机融合——合象。它是以创作情绪抽出来的“象”。汉代扬雄认为:“书,心画也,”“故书也者心学也。这抽取出来的象只能理解到而不能感受到。极目所知的表象与非目所知的抽象皆与这以意抽取再聚合的像相去无缘。“意象之最”——“合像”艺术乃是中国的书法艺术,有其是草书(大草),翁方纲认为:“世间无物非草书。”情看那些善于表达胸意的文学家们是如何阐发书法艺术的合象之美吧!晋杨泉的《草书赋》称颂草书:“惟六书之为体,美草法之最奇,乍杨柳而奋发,似龙凤之腾仪,应神灵之变化,象日月之盈亏,书纵竦而值立,衡平体而均施,或敛束而相抱,或婆婆而四垂……发翰摅藻,如春华之杨枝,提墨纵体,如美女之长眉……众巧百态,无书不奇,婉转翻覆,如丝相持。”正如蔡中郎所说:“书肇于自然”齐王僧虔的《书赋》也说:“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心经于则,目象其容,手以心麾,毫以手从,风摇挺气……沉若云郁,轻若蝉扬,故其委貌也必妍,献体也贵壮,迹乘规而骋势,志循俭而怀让放。”书家的情绪变幻将其心目中美的形象感受融为一炉,直可“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阳舒阴惨,本乎天地之心。”它并发着“合象艺术的火花!……

        写意画即有在复杂的因素中形成的历史,那么它在历史上也必有其应有的地位。它的应有地位是与其作者们有着密切关系的。以往谈到这点,往往有人只从消极的方面去理解,甚至把这种人类文化的奇峰当作陈旧的东西来对待,委实冤哉!我认为,在我国封建社会史中,写意画及其作者那种强调个性,强调自身感受、不慕利名、不求显达、品格实乃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表现。他的本质不可能是消极的。正因如此,皇家画院必然视其格格不入,认为“诡形殊状”,但这恰恰说明了写意画在中国绘画史上不落窠臼,别开蹊径的伟大开拓精神。并且,它在美学这一重要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已大大超越了绘画的边界。它是中华美学的重要宝库。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44(s)   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01(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