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龙泉青瓷:亟待形成产业链

        作者:核实中..2009-10-29 16:36:15 来源:网络

        青瓷是中国历史最早的瓷器品种,龙泉青瓷则被誉为是青瓷的集大成者,以独创的粉青、梅子青釉色而著称。龙泉“哥窑”有“金丝铁线”之美称,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而龙泉“弟窑”则以晶莹润泽的青釉闻名天下,被誉为“青瓷之花”。刚刚结束考古发掘的大窑龙泉窑遗址则证明了元明时期是龙泉青瓷的又一发展高峰,是中国青瓷的最后一个亮点。
          可如今的龙泉青瓷出现了行内热行外冷的现象。艺术青瓷以徐朝兴、毛正聪等大师为代表,在继承龙泉青瓷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粉青、梅子青釉层丰富细腻,滋润如玉,是当代青瓷最高境界。但老百姓的日用青瓷,无论是在名气上还是在销售上一直都是不温不火的,在龙泉大窑村,每家每户都在做青瓷,但是很少有人去开发市场。最大的生产企业一年的销售额也不过2000万元。大量的青瓷在当地的销售非常有限,而目前在外地市场的开发上,销售网点寥寥无几,普通老百姓知晓率低。这次大窑龙泉窑遗址的挖掘成为一时的焦点,也为龙泉青瓷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转变理念提升知名度

          上世纪0年代,周恩来批准恢复龙泉窑,龙泉青瓷在计划经济的调配下,由上垟瓷场批量生产,主要是一些简单的酒瓶瓷罐,工人们只需要埋头生产就可以,根本不用担心销路。90年代,工厂改制后,产生了很多中小型的青瓷企业、作坊等。在高速公路没开通的时候,龙泉因为地理环境的因素,主动去营销的厂家不多,更多的是坐等业务上门,走出去的概念不强,市场营销力量不足。

          由于文化理念和生活习惯的接近,目前龙泉青瓷主要的销售局限于南方区域,对于一些文化底蕴不同的地区,想要打入就存在障碍。青瓷的销售与文化层次的高低成正比关系,要想让那些不了解龙泉青瓷的人接受它并使用它,需要用各种贴近大众的宣传方式,比如网络、电视、广播等,而非仅仅是在一些专业杂志上小幅度动作。 用浙江工美大师、龙泉青瓷协会副会长陈爱明的话来说,在老百姓中的品牌普及率是扩大销售渠道的前提。

          扩大生产规模 把日用瓷打入国内国际市场

          陶瓷因细腻如玉的质地,中国人对其情有独钟。艺术青瓷的造型和釉色全凭各个大师自我的感触,通过单个手工制作,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无法推广到生产,即便是投入批量生产,成功率也很难保证。所以一直为收藏者所追捧,进难以进入寻常百姓家。

          在人们对家居用品艺术性日益关注的今天,瓷器因其造型美观,风格典雅,已经成为时尚家庭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追求外在的同时,现代人更注重内在品质的环保。龙泉青瓷在这点上具有先天的优势。龙泉青瓷协会会长徐定昌告诉记者,龙泉青瓷用来烧造的土质很特殊,不含铅、镉等重金属,着色不使用化工原料,是完全绿色的瓷器。

          对龙泉青瓷而言,提升知名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打开市场销售渠道。目前国外的竞争对手很多日、韩、德国、意大利的瓷器销路都很广,虽然价格相对较低,但他们的瓷器在玉感和釉色上缺乏优势,化工原料的使用更是不符合现代人环保的需求。目前龙泉青瓷正在加大与一些专业院校的合作,提升原料的品质和研发力度,把艺术瓷的精致和日用瓷的实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练好“内功”还要打开思路。据介绍,龙泉青瓷将通过参加广交会和与义博会,加大与国际性采购商的联系,招揽国际上的客户,通过设专卖点,专卖店等形式占领国内市场。

          实现规模生产和资源统一管理

          然而,良性循环的产生光靠市场是不够的。在2002年的广交会上,美国著名的陶瓷经销公司看中龙泉某厂的一套青瓷餐具,打算大批量采购。巨大商机唾手可得,但瓷厂负责人却乱了方阵,他心里清楚:仅自己十几人规模的小厂不可能按时完成大公司大批量供货的要求。他故意抬高价格,一只盘子报出29元的生产成本,但对方还是不为之动摇,破例把供货期延长到35天。可他还是吃不下这份订单,双方只好抱憾放弃。徐会长不无遗憾地告诉记者,靠厂家各自为阵搞小打小闹,就算质量再好,也开拓不了市场。

          对此,龙泉市政府已计划近年建造一个80米长的大窑,实现机械化的流水线连续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成功率,彻底结束龙泉瓷厂怕接大单子的历史。同时,政府还将瓷土资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开发,统一淘洗,合理利用好大自然赐予的财富,协调管理好龙泉的青瓷制造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龙泉青瓷品牌的宣传,利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也会有一系列的举措,比如建设青瓷宝剑园区、青瓷博物馆等,并在此基础上建设全国最大的中国青瓷城。这将是龙泉青瓷重塑辉煌的一天。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28(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