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篆刻中的析刀法特征

        作者:核实中..2009-10-28 16:37:10 来源:网络

        古代铸印刻印,都是工匠们的事。这是由于金、银、铜、玉、牙等印材坚硬不易镌刻的缘故。到了明清时代,质地松软的花乳石,为篆刻艺术开辟了广阔天地。
        刀法是指镌刻时用刀之方法。“使刀如使笔,不易之法也。”刀法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刀法包括执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两个方面。狭义的刀法即指用刀法。朱简《印章要论》:“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非雕镂刻画、以钝为古,以碎为奇之刀也。”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对刀法的各种讲究。
        古人还有不能随便刻印动刀的八种条件的讲究,清陈炼《印说》:“石不佳不刻;篆不配不刻;义不雅不刻;器不利不刻;兴不到不刻;疾风暴雨、烈暑祁寒不刻;对不韵者不刻;不是识者不刻。此所谓八不刻。”
        明清印章艺术进入了辉煌时代,各种异彩纷呈的流派不乏继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师承关系,反映在具体的刀法上,则都有其各自的鲜明特征。明清篆刻家很讲究用刀法,强调“稳、准、狠”,尽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为复刀犹如写字之复笔,难臻自然之美。制伪者在伪造其刀法特征上常常现露其马脚,所以熟悉其刀法特征是鉴印的重要一环。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馀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艺术之一翼如以发挥完善的。六人之师丁敬其刀法艺术特征概括地说:蒋仁得其醇,黄易得其秀,奚冈得其质,陈豫钟得其工,陈鸿寿得其雄,赵之琛得其能。其熟练把握个中技法特征,方能蹊径别开。
        最佳的选择方法就是多观摩博物馆或藏家处存世真品实物,熟悉把握好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征,必须从其早期、中期、晚期较全面地历史地来观察、分析和把握,切忌一鳞半爪,钻牛角尖,死抱其书本上的代表作品纸上谈兵,以偏概全,无视篆刻家艺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变化和特征。
        参照印谱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谱,往往以原钤印谱的面目销售于书市。这类印谱较精确地复制成铜版、锌版,印刷采用手工的以印印泥,钤盖在连史纸上。如吴隐创建于光绪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发行的《赵(扌+为)叔印谱》、《求是斋印谱》等均属此类,可以乱真,惟边款多易露出破绽。稍后,则有珂罗版、胶印版。珂罗版逼真,与原印毫厘不差,足资借鉴。而大批量胶印印刷,其印谱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形成白文印线条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线条原印微粗。鉴定时反此意而观之,则恰到好处。
        明代汪关刻制 “闭门读奇书 开门延高客 出门寻山水”印(3.4×3.4×4厘米,见左三图),这方白田石白文印是汪关仿汉印的代表之作。这一方印,不仅方整雄健,一派大将风范,而且有变化,方整中可见委婉婀娜。笔画中的弧行线与直线搭配得十分和谐自然,笔画交接处的弧度当是其事先巧安排。从整体来看,较为温润、秀雅,有一股平和静穆之气。印文字体,下刀稳健、光润,故深得汉铸印所特有的静穆、含蓄之气。以这方印的边款来看,“天启辛酉秋日汪关自制用印”12字篆书,用笔古拙洁净、顿挫屈郁,不难体味出汪关刀法的精湛。总之,汪关的印完全可用“工笔”来形容之。当然,有时候过于精工往往产生雕琢之气。而汪关的高超之处,恰恰能在精严之下,汰去雕饰之气,给人以自然、恬静、茂丰的艺术感染力。
        此印为螭虎钮白田石,色非纯白,为淡黄之色,质凝腻通灵。在边款“自制用印”四字中间向左上方有一条“色格”,呈棕红色,是外部物质渗入石内产生的现象。田黄石有“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格”实在是一种石病。这条格比较“干净”,没有往两边继续渗入的情况,是一方存世极罕见的明代名家白田石印章。

        来源:网络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60(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