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世界
      分享到:

      品位艺术的“剪纸”人生

        作者:核实中..2009-10-27 10:01:32 来源:网络

         剪纸艺术是一种民间文化。著名作家冯骥才说:“民间文化是一种母亲文化,它是我们的根,它融入了我们的血肉,给了我们情感。而现在,它正在迅速消失、瓦解……我们必须把它保护起来。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城市,民间艺术都需要拯救。”

          冯骥才的这番话,让九江的“剪纸大王”谷中和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剪纸是中国最为流行的民间艺术之一,有着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外来流行文化的冲击,像剪纸这种原创精神的文化却受到了空前的冷落,现在的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现代乐器、舞蹈、美术、等“时髦”艺术特别热衷,但对剪纸这种民间艺术却根本瞧不起。如果这门艺术继续受到社会的轻视,那么,这门有着千年历史的民间文化很可能面临失传……



        与剪纸相伴37载

          走进谷中和的家,就如同走进了剪纸的艺术殿堂。在他不足50平方米的简陋房间内,看不到现代化的家电,但却藏着几万幅他创作的剪纸,墙壁上挂着的也都是他和学生们的得意之作,那些用纸剪成的神态各异的人物、匠心独具的脸谱、惟妙惟肖的生肖图、五彩缤纷的花卉,件件都是那么精致、栩栩如生,看了不得不让人惊叹剪纸艺术的神奇。

          今年59岁的谷中和,是中国剪纸学会理事、江西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江西省民间工艺美术师。谈起剪纸,谷中和走的是一条坎坷的道路,他没有受过美术专业训练。1968年从庐山共大毕业后,下放到修水县当农民,在那段非常的岁月里,无意随波逐流的谷中和被当地群众的剪纸艺术所吸引,自己也拿着剪刀试着剪,不料,这一剪竟成了他毕生的追求和最爱。为了使自己对剪纸艺术的理解更有深度,更具有内涵,回城后的他,放弃了常人应有的享受,工作几十年了,他家里除了一台旧彩电外,没有添置任何值钱的家具。他将省下来的钱利用休息时间走南闯北,饱览中华艺术的精华,参加各地举办的剪纸活动,虚心向民间老艺人学习技巧,使他的剪纸艺术风格不断地突破、提高,达到了字画相配,字中含情、画中蕴意的意境,令人赏心悦目。

          谷中和的妻子于1992年患骨癌去世,他唯一的女儿因幼时多病而导致智力障碍。为了照顾女儿,他没有再娶。他告诉记者,在他人生处于最低谷的时候,是剪纸伴随他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剪纸是他宣泄内心情感最好的表达方式,剪纸已成为他的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渴望剪纸后继有人

          在采访过程中,谷中和老师不止一次地说,民间文化最后的出路和希望,在于后继有人。但在目前,最让他担心的是,社会对剪纸这门民间艺术并不认可,许多家长都不让孩子学剪纸。长此以往,剪纸艺术就会慢慢萎缩直至绝迹。

          为了让剪纸艺术后继有人,1998年,在学校兼任美术课的他,将自己掌握的剪纸技艺引入到小学手工课堂。当时,学校一些领导、同事都不理解,认为学剪纸不是正事,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但他不顾学校的反对,义无反顾将剪纸技艺教给学生。在他的精心传授下,几年后,孩子们便创作出一幅幅精美、朴实、极富童趣的儿童剪纸作品来。为了将孩子们的作品推出去,他四处奔波、联系。1997年5月31日至6月4日,经相关部门批准,他自费在北京当代美术馆举办了《九江少儿剪纸展》,由于孩子们的作品完全是按民间剪纸大师们那种信天游式的创作方法即兴创作的,作品天马行空又源于生活,极度夸张又十分自然,超出常规又备感亲切,充分反映出顽童们天真无邪的心态,给人一种全新的艺术享受。作品风格和技巧均受到了中外学者、专家的一致肯定和赞誉。

          2003年,谷中和所在的学校因为富余人员较多,他和部分老师一起被“裁军”。此后,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剪纸艺术的研究上,但离开孩子们,他又感到前所未有的失落。他告诉记者,离开孩子们,他的创作就成了“无米之炊”,只有跟孩子们在一起,他才有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和无拘无束的思维方式,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使自己的剪纸在观念和意境上不断有所突破。

          为了让自己能和孩子们一起创作,让自己的手艺后继有人,去年,他在家中办了一个剪纸艺术学习班,专门招收儿童学员,尽管一个月才收50元钱学费,并且由谷中和提供剪纸材料,但前来报名的学生仍然寥寥无几。他说,他最渴望的生活,是能够永远呆在校园里,和许许多多的孩子在一起,将自己的剪纸技艺传授给他们,培养出剪纸艺术的小天才,让民间剪纸后继有人。



        谷中和的骄傲与遗憾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自2000年以来,谷中和创作的《二龙戏珠》、《傩面》、《怪面系列》等作品先后获得国家级奖,数十幅作品剪纸作品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刊登。他教的学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名叫程志元的孩子对剪纸有浓厚兴趣,拜他为师后,他不允许程志元临摹别人的作品,要求不描、不画、不打手稿,全凭想象直接在纸上剪。严师出高徒,不久,程志元的作品第一次参赛,便获得了“1991年江西首届剪纸艺术精品展”的鼓励奖。1997年5月,他的多幅作品在首都北京当代美术馆展出时,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备受行家们的赏识。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会长冯真先生,中国剪纸家协会会长赵光明先生,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系教授占胜中先生,不但亲自前往观看了展览,而且对展出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的作品《捕鱼》还被冯真先生所收藏。

          更让谷中和骄傲的是,在2002年10月份,由中国美协少年儿童美术委员会和广东美术馆举办的“呈现与透视——

          对儿童美术教育热的冷思考”邀请展上,有一名年仅7岁、名叫熊仕成的小学生创作的剪纸作品《人物》被组委会相中,并制作成展会唯一的会标。但现在谈到这个得意门生,谷老师却是满脸的无奈,他告诉记者,这个学生在其他科目教师眼里是个不折不扣的超级顽童。因父母离异,他和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好动,异常调皮,经常犯错并受罚。但谷老师在美术课上通过剪刀发现了他独具的美术天赋,为了培养他成才,谷老师主动与孩子的奶奶联系,每天放学后将他单独留下无偿辅导,逼着他日复一日地练习剪纸基本功。渐渐地,这个在板凳上坐不住3分钟的孩子,却能拿着一把小剪刀一坐就是一个小时。心灵手巧的他尝到了遨游剪纸艺术王国的乐趣,并剪出了许多令人称奇的童真世界。但他家里人却认为孩子学剪纸没出息,便中断了他的剪纸学习。谷老师惋惜地说:“这是一个非常有天分的孩子!但由于家里人对剪纸艺术的轻视,他的才华就这样夭折了!”

          想办剪纸作品展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剪纸艺术,谷中和告诉记者,目前,谷中和正在筹备一次大型的剪纸作品巡回展,他要将自己和学生们几百幅得意之作,全部装裱。并要将这些剪纸作品拿到各个小区免费展览,让人们享受剪纸艺术的神奇魅力,唤醒更多的人对剪纸艺术的热爱。让剪纸艺术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心中。只有这样,濒临绝迹的民间剪纸才可能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直至开出艳丽的鲜花。

          链接

          剪纸的文化背景

          据考证,从商代始(公元前1600—1100年)就有人用金银箔、皮革或丝织品进行接空刻花制作装饰品。西汉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帝思念不已,卧不安度,食不甘味,于是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象为其招魂,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知识搜索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讯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业务部:
        • 邮编:100069
        • 电话:
        • 技术部:
        • 邮编:100052
        • 电话:
        • 热线: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33(s)   5 queries by cache
        update: